一缕轻抚晚风,让人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肩负着人民的嘱托又一次在春天启程,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带着一个关于初心的故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在即,3月2日晚上,袁晶还在对即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进行最后的修改,第二天她就要出发去北京。
“袁老师,祝您赴京之行一路顺风,感谢您对我们支教团队和对山区小朋友们的支持。”这条突然收到的信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鑫,他此刻正远在四川乐山。一年以来,袁晶和陈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也因此逐渐开始关注支教服务这一自己原本十分陌生的领域。
2022年是袁晶作为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她觉得,自己应该为陈鑫的支教团队和远在四川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为此,袁晶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增加支教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补充。
袁晶说,这是一份来自“学习强国”的建议。
袁晶通过视频直播向四川乐山的小学生讲述红船故事
把精神力量带给每个孩子
正是一年前,同样在这样的春天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中,首位受访的人大代表袁晶说起了浙江理工大学一位大学生党员写给她的一封信。
当时,即将毕业参与支教的陈鑫通过“学习强国”了解到袁晶的事迹,与袁晶进行了一次追问“初心”的书信交流,极大地坚定了陈鑫前往四川支教的决心。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次发表后,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他们二人也结下了珍贵的友谊。
陈鑫从事支教服务的共安彝族乡小学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远离城市喧嚣,学生大部分为彝族孩子。他和支教团的其他成员不仅进行文化知识的课业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还积极从事公益服务,架起了全社会为山区孩子进行爱心捐助的桥梁,筹集了大量的学习和生活物资。
在陈鑫任教生涯中的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持续追踪了他在这所彝乡小学里的工作生活动态,让袁晶更多地了解了自己这位年轻朋友在千里之外的收获和感动。
在此后与袁晶的交流中陈鑫吐露不少自己的感受:真正能够影响学生的也许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和精神意志。当地学生的个人思想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但支教团队常常感到力量有限。陈鑫觉得,支教服务不仅应该传授知识,奉献爱心,也需要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拓展视野和树立信念。
“支教服务与支教人员不仅为教育事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当地学子带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也积极推动了大批有志青年用青春和汗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陈鑫的经历就是鲜活的例证。”袁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在支教服务中尤为值得关注。“人是需要信念的。陈鑫付出的努力,让我看到了精神的力量给一个年轻人带来的激励,而我们更要把这种力量带给更多的孩子。”
袁晶在这份建议中就指出,在支教人员的选录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选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等专业背景的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对各不同专业、学科方向的其他支教人员,应开展系统化的岗前思政教育工作培训,从而围绕青少年群体成长发展需要,能够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陈鑫正在给学生讲课
把社会支持引入支教服务
为了支持自己的好朋友陈鑫,袁晶也做了很多。
在去年秋新学期开学之际,袁晶给陈鑫的学生寄去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图书《红船驶入少年梦》。这是一部描写“红船起航地”的少先队员追寻历史、寻访红船人物的儿童小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让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
袁晶在这份建议中提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协同的设想。建议指出,在支教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支教人员、支教团体的派出单位或支教服务的组织单位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与高校院所、革命历史纪念馆、文博机构等开展合作,邀请有关专家以兼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参与支教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袁晶还建议,积极邀请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英雄模范、先进个人典型、先进团体代表等开展对支教地的专题授课、事迹报告,以具有鲜明意义的“真故事”“好声音”“正能量”引领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此外,利用好“学习强国”等移动互联网学习资源平台,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资讯,并利用多方社会力量开展所需图书资料与教具的捐赠。
其实,在支教岗位上的陈鑫已经开始了这样尝试,并得到了袁晶的积极帮助。
去年秋天,陈鑫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就联合乐山市金口河区各单位成立了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文化走进校园,深入学生的心灵。袁晶作为特邀嘉宾,在红船边通过视频直播向金口河区的小朋友们分享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这也是许多彝乡的小朋友第一次看到红船。袁晶老师给了他们深切的寄语:未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早日成为于祖国、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人。
“以前听陈老师讲过红船,但是从来没有看过红船。”直播结束后,陈鑫的学生洛子加飞说,懂得这一艘小船有这么多的故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真的到南湖的红船旁看看。
此情此景,陈鑫不禁想起在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包括他在内的十余位优秀党员毕业生通过母校与“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联合组织的活动,就在南湖之畔聆听了袁晶为他们讲述的一堂“红船边的党课”。
在他们开始人生新的征程之际,这次难忘的精神洗礼,至今历历在目。
陈鑫为学生讲授音乐知识
把大学课堂送进山乡小学
因为出色的授课能力和可亲的性格,陈鑫成为了很受学生欢迎的“小陈老师”。
“老师,你以后会走吗?五年级继续教我们好不好?”有一天,四年级班上同学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提问,让陈鑫一时语塞。
“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回答。”陈鑫也告诉袁晶,支教工作是有服务时限的,就算他再喜欢这里可爱的彝乡孩子,也会有和他们告别的一天,“因为这句话,突然开始为今年夏天的离别而伤感。”
小陈老师会走,但支教团队的精神不会走。2013年开始,浙江理工大学持续派出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支教服务,一批又一批像陈鑫这样的年轻人薪火相传,持续为这份事业接力奉献。而陈鑫现在想要做的,是为孩子们留下更多“不会走”的老师。
新学期伊始,陈鑫和支教团的小伙伴们就行动起来,准备策划组织面向当地小学生的远程课堂,计划由浙江理工大学的教师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为远在四川的学子讲授通识课程,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知识思想,把“大学课堂”搬进山乡的小学。他们的计划也得到了“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和浙江理工大学的支持,正在积极联合筹划相关的准备工作。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支教服务也可以极大地拓展空间,引入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浙江理工大学团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设计打造一批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高校教学资源优势助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通过公益性“线上送课”的形式,帮助当地少年儿童提升学习乐趣,开拓思想视野。
也正是受此启发,袁晶还特别在这份建议中提及,支教服务应该探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在线直播、在线答疑等远程教学手段,推动思政教育组织开展的便捷化和受益面的扩展。与此同时,积极以多媒体技术等途径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呈现的设计、制作与包装,以青少年乐于接纳、富有兴趣的形式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为了新的计划,小陈老师又忙碌了起来。陈鑫说,一年前他和袁晶老师因为“写给初心的一封信”而结下厚缘,今后他也将坚定地立足自己的岗位,以实干、奉献和拼搏继续书写初心、践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