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22全国两会 > 声音

从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看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这里,播下千家万户的希望

2022-03-08 08:20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亮 沈吟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主席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3月,又逢全国两会,这个商讨国家大事的盛会,与千家万户的日常有着怎样的关联?会场上的审议讨论,如何给民生带来切实的改变?在代表、委员的履职足迹中,我们梳理脉络、寻找答案。

  这些声音,推动“双减”政策重重落地

  “近年来,社会资本越来越热衷于基础教育的产业投入,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教培机构、教育书籍、在线教育项目竞相涌现,对学校教育教学形成冲击,令人十分担忧。”去年此时,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提交了《净化基础教育环境,遏制资本对基础教育的侵蚀》的大会发言材料,一字一句,都显得沉甸甸,“资本对基础教育的‘青睐’不但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往往以‘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的方式追求盈利目的,对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造成一定冲击,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杜卫委员参加政协常委会时留影。(资料图片)

  如果有一台代表委员留声机,回放中就会发现,杜卫委员盯着这个问题已有多年。2018年,他在政协小组讨论中发言:补习学校盛行是不正常的现象,这个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下一代成长,不能回避。2020年全国两会,他提出《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问题的建议》,呼吁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强化公办学校的主体责任。

  杜卫委员的声音并不孤单。仅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有关“减负”“校外培训治理”的建议提案多达数十件,全国人大将“推动治理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涉及的14件建议中有11件由教育部主办。

  快乐足球操助“双减”。2022年3月3日,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做课间足球操。浙江新闻客户端 拍友 谢尚国

  在春天召开的全国两会,总被赋予希望的意象。而事实上,它也确实催发了一颗颗饱含期待的种子。

  2021年5月,杜卫委员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个反馈电话,有句话他至今记忆犹新:“我代表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感谢您……”同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场被称为“双减”的行动,改变了亿万孩子和家长的学习与生活。

  欣慰之余,杜卫委员也增强了自己履职的信念:“凡是符合中央精神、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要敢于碰硬,持续追踪下去。”

  一起行动,挽救危急中的生命

  与杜卫委员一样,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也是个喜欢“钉钉子”的人。急救医生出身的她,因为路上救人被称作“最美医生”,但她也从耳闻目睹的很多悲剧中认识到,公众急救知识技能缺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短板,由此失去了许多本可挽回的生命。

  今年两会上,陈玮(右三)等代表共同讨论议案建议。

  连续4年全国两会,她一直为此鼓与呼——2018年全国两会,提交有关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建议,同时呼吁在公众场所配置被称为“救命神器”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2019年全国两会,带来“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将这项教育从小抓起;2020年,提出将心肺复苏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备技能;2021年,提出将心肺复苏术等培训内容纳入驾照考试……

  一锤接一锤,“钉”着这件关系生命的事。用陈玮代表的话说,提建议就像做课题,不断深化下去,更有可能收到实效。

  全国两会,既是一台扩音器,也是一台播种机,代表委员的呼吁,落地有声、开花结果——

  2019年,国务院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把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普及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021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在高中生军训大纲中,明确将心肺复苏术列为培训内容;同年,教育部办公厅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

  2020年10月10日下午,在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一场面向市民的公益急救培训正火热开展。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碧寅 摄

  新闻报道中,这样的事例一年年多起来——危急关头,受过救护培训的人们成功上演生死时速。就像陈玮代表所说,公众参与应急救护,正在从“盆景”逐渐变成“风景”。

  与此同时,在很多城市,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装上了AED。2020年,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目前,全市安装AED3100余台,力争在2022年底达到4200台。

  “当代表这几年,我的体会是,要避免提大而空的建议。”陈玮代表说,“瞄准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一年一年提,一件一件干,累加起来就会带来大的改变。”

  会场上的声音,汇聚成推动进步的力量

  就像一棵棵树,每个代表委员都有着自己成长的土地、汲取营养的渠道。长年植根教育界,在与学生、同事的交流中,杜卫委员敏锐地捕捉着行业信息;围绕某个专题,他常到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调研;有时,他也会走到家门口的学校,跟接送孩子的家长聊聊。

  陈玮代表同样是个有心人,每年两会刚闭幕,她就会在电脑上建起新一年度的履职文件夹,用一整年的时间搜集建议所需材料。平时接诊病人,也成了她倾听民声的渠道。

  人民代表,人民政协,它们的名字,已经说明自己的出发地、目的地。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与杜卫委员和陈玮代表一样,参加全国两会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从14亿百姓中走来,把千家万户千头万绪的事,带到北京会场。在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下,他们的议案建议、提案进入办理流程,相当一部分被吸纳转化为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落实为一个个行动。这个链条,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活生动的章节。

  “2021年共采纳代表委员意见270条,出台政策措施62项……”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在国新办举行的办理去年建议提案工作情况吹风会上,教育部列举了这样一些数字。“出台的60项措施中,广泛采纳了代表委员260多条建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中说。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能够感知,全国两会会场上的声音,是怎样汇聚成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转变为解决民生关切的行动。

  陈玮代表在两会中的审议意见,曾多次得到积极反馈:“您对《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的意见非常中肯……根据您的意见,我们已在报告第24页倒数第9行,增加‘支持做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高度重视……”

  “我们的声音是真正能被听见的。”陈玮代表说,当人大代表,有着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杜卫委员说,一路走来,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民民主的真谛。


编辑:江小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