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中华儿女都知道国旗和国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国旗和国徽设计定稿的历史,更没有看过曾经设计的图案。海宁市档案馆幸运地征集到1949年9月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国旗设计图案和1949年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的5个国徽设计图案。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6月16日,筹备委员会首次会议上设立6个工作小组,第6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并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国旗图案3012幅,国徽图案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国旗图案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红底与黄星定为征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由上海人曾联松所设计的五星红旗,构想主要是表现出中国四个主要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但由于五颗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隐含阶级地位之分,于是改为环绕大星的设计,曾联松在大星中加入了锤子与镰刀的标志,后来将锤子与镰刀删除。这样五星红旗获得筹备委员会的肯定,并送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会议代表一致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的国旗。
海宁籍知名人士、中科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沈鸿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将会议上审议的五星红旗设计分解图案保存下来。图纸长26厘米,宽19厘米,上面为五星红旗样图,下面为五星红旗分解图。五星红旗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沈鸿同时保存了筹备委员会1949年9月25日编印的张仃、钟灵提出的国徽图案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图案是在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的。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开展设计竞赛。在近一年时间里,两组专家提出多种设计图案,国徽审查小组一审再审,设计专家根据评审意见建议一次次修改。虽然国徽审查小组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的国徽方案中选,送政协大会表决并获得通过。但也凝聚了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专家的智慧。
张仃、钟灵提出的国徽图案是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之前完成的,由筹备委员会编印,分发给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体代表审议的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有7页,长38厘米,宽32.5厘米,共有5个设计图案,与政协会徽相似,附有复选修正图案说明,说明有设计含义总说、纹样含义详解及制印法解说。纹样说明写道:“齿轮,嘉禾的结合,代表工农联盟;衬景及五角红星,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及共产主义的光芒普照全球;地球上面将我国版图显露出来,表现了我国特征—地域辽阔广大。”
沈鸿生前向海宁市档案馆捐赠了大量个人档案。2009年海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沈鸿纪念馆,并于2011年5月19日建成对外开放。沈鸿儿子吴英将沈鸿生前的全部遗物,包括各类证书、著作、题词、照片、衣帽、皮包及家中书房、会客厅中所有资料和家具无偿捐赠。海宁市档案馆和史志办工作人员对沈鸿的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原件保存于档案馆,制作部分仿真件及大量实物存于纪念馆展示。国旗和国徽的设计图案就是其中的2件。
海宁市档案馆
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