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2021年“6·9国际档案日” > 百年百档 正文

张堂坤烈士 用鲜血和生命坚守阵地

发布时间: 2021-06-02 20:46:25 来源: 平湖市档案馆

张堂坤烈士铜像.jpg

  走进平湖市档案馆的爱教基地展厅,观众每每在张堂坤烈士铜像前驻足。张堂坤烈士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深切的悲伤和永久的思念,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张堂坤,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当湖一个书香门第。他4岁丧父,14岁丧母。父亲去世后,一家就移居四叔家。他幼时就学于私塾,后转入平湖宏鲁小学。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对当时的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府腐败,表示强烈的不满与愤慨。1918年,15岁的张堂坤进入省立二中求学。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时,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探求革命真理。

  1924年7月,张堂坤高中毕业,和他亲密的同学麻植、汤敏中、蒋友谅等一起,考入了国共合作开办的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二期工科。入军校报到时,他在自己姓名后又填上了别名“觉真”,表明他自觉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决心。在黄埔军校,张堂坤系统地学习了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史、社会主义原理、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课程,还专心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刻苦参加军事训练。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堂坤生活清贫,除一箱书籍之外,别无他物。他乐于助人,与同志亲如兄弟,革命热情很高。1925年参加广州革命政府领导的东征,讨伐军阀,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11月受中共委派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车队改编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后,张堂坤任直属队担架队队长。1927年初任第二营第四连连长。1927年4月,他受党的派遣,又随贺龙、叶挺开赴江西。临走的前一天,张堂坤将珍贵的书箱托通信员送到他的小舅父钱念伯处,在条子上写有“妥为保存,不要带回家去”之句。后来钱念伯发现箱内所放的尽是马列著作和其他革命文件,可见,张堂坤对马列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1927年8月1日,时任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副团长的张堂坤参加了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攻占南昌后,根据前委的命令,部队南下广东,向东江进发,9月下旬到达潮汕地区。10月1日,南昌起义部队在进军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时,遭到广东军阀黄绍竑、陈济棠、钱大钧等反革命武装3个师的猛烈围攻。当时,扼守在三河坝的是朱德率领的第四军教育团一部和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三个团(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师长周士第,师党代表李硕勋,两军对峙两天两夜。

  第三天拂晓,大雾笼罩着河面、滩头、山林,数十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敌人以雾为屏障,组织更多的兵力进行强渡。起义部队被迫放弃滩头阵地,退守山地,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战斗一直相持到午后。下午3时许,敌人调集大量机枪,并在旧寨观音阁等处架设迫击炮,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再次猛攻。在昼夜苦战和弹药将尽的情况下,起义部队二十五师战士发扬“铁军”的战斗作风,士气高昂,与敌人顽强搏斗。黄昏时分, 再次击退敌人,夺回了阵地。

  由于敌众我寡,当晚,朱德军长与其他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师的主力连同伤员立即向外转移,命令第七十五团坚守阵地至次日清晨6时撤离战场。周士第师长一再来信督促团长孙一中后撤,但是身负重伤的孙一中坚持要留下来,其他伤员看到团长不走,也都不肯走。最后,副团长张堂坤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对他说:“团长!为这些伤员同志着想,你也必须把他们带走。你放心吧,我们一定能够完成掩护任务。”团长紧握着张堂坤和团参谋廖运周的手,像有很多话要说,但什么也没有说就与张堂坤他们告别了。这样,指挥的责任落在了张堂坤的肩上。可是,那时七十五团全团官兵还不到500人,每人的子弹不足10发。但张堂坤和战士们都作好了准备:用鲜血和生命来坚守阵地,用刺刀来对付敌人。张堂坤和廖运周将现有的兵力重新作了部署,等待敌人的进攻,但敌人彻夜没有动静。

  10月4日拂晓前,师的主力已远离战场,敌人又开始发起进攻,张堂坤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战到6时左右,便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摆脱敌人。张堂坤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边打边撤,他和廖运周坚持到最后。当他们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撤退转移到西南方向的大麻镇莲塘村山坳里时,又遇到敌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搏斗,廖运周突围,张堂坤被捕。

  10月5日,张堂坤被押解至5华里处的大麻镇里窝塘,遭军阀钱大钧部杀害。临刑前,他神态从容镇定,高呼革命口号,表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张堂坤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


编辑: 江小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