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直是国民党统治的后方,蒋介石的老巢,反动势力根深蒂固。1935年1月,红军挺进师奉命孤军深入浙江,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就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腹之地。
挺进师入浙对当时浙江的革命形势而言,可谓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使浙江的革命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政委刘英肩上的担子沉重,他对挺进师的指战员讲:“我们从江西来,人生地不熟,只有依靠和团结当地革命力量,才能战胜优势敌人,在浙江站住脚。”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政委刘英和师长粟裕常常分开活动,粟裕带领主力部队四处打游击,刘英则率短枪队坚守基本地区,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根据地建设。刘英善于和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处,他总是召集一些群众,包括地方上的长辈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开座谈会,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调查当地的社会情况。会上,他总会拿出自己的记录本,边听边记。
浙南地区的语言很复杂,有闽南话、温州话、畲族话等等,挺进师指战员又主要是江西人、湖南人,初到浙南,简直像到了外国一样。由于听不懂方言,向群众问路、宣传交谈,借还东西、购买物品等,都要用手势来表达,工作中碰到许多困难。
为了开展工作,刘英调了两名会讲普通话又懂方言的地方干部到身边做翻译,还将方言与普通话一一对照,注上音,抄在小本子上,反复背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不但能听懂方言,而且还能讲上几句闽南话和温州话。这样,刘英与群众的关系就更密切了,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浙南一带的群众认为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都喜欢和他在一起谈话,亲切地称呼他“可夫(刘英的化名)同志”,小孩子则叫他“伯伯”。
在自己抓紧学习的同时,刘英也很重视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多次将自己的钢笔、笔记本等文化用品分送给他们,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一位警卫员却不以为然地说:“战争年代,伤亡如此大,谁知道还有没有将来?现在不识字,照样打仗、做工作。”
刘英严肃地批评道:“小鬼,你的想法不对呀!我们应该坚信革命一定胜利,只要有一点怀疑,就会松懈我们的斗志。”他说:“革命者要有远大的眼光,没有文化不能为革命挑重担。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做的事更多,哪一件事都离不开文化。”
在他的领导下,红军指战员积极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同时,还主动帮助农民种地干活,访贫问苦,为群众演“红军戏”,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
在龙泉、遂昌和松阳一带,“青帮”组织十分普遍,其首领卢子敬、陈凤生和陈丹山曾领导过当地农民武装暴动,与官府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还参加过红十三军的活动。挺进师一到松阳,卢子敬等就亲往迎接。刘英了解到,“青帮”会众大多数是当地贫苦的青壮年农民,有着强烈而朴素的革命要求。
如何对待这支进步的群众组织,直接关系到挺进师能否在浙西南打开工作局面。了解情况后,刘英热情地教育、帮助“青帮”,争取和团结他们,发展首领卢子敬、陈凤生、陈丹山入党。在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之下,松遂龙边境的“青帮”会众认识到红军是真正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队伍,纷纷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游击队,成为第一支浙西南子弟兵的基本力量。后来,陈凤生担任松遂龙游击总队总指挥,卢子敬任副总指挥,陈丹山等参加了浙西南地方工作团,成了第一批当地干部,他们在建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出身的干部,刘英对他们的情况都很熟悉,并且十分信任和尊重原有的地方干部。他说:“红军挺进师要在浙江和浙闽边站稳脚跟,开花结果,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建立新革命根据地的任务,若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干部来,是不可能的。”他还说:“当地干部和外来干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一致。”
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叶廷鹏在失去上级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仍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在平阳北港和瑞安平阳交界处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成立了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他们与挺进师会合后,刘英尊敬地称叶廷鹏和郑海啸是“农民领袖”,还亲切地称郑海啸为“老海”,对他们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坚持浙闽边斗争的三年里,一大批当地干部得到了培养和提拔。
刘英还十分关心爱护当地干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最后8个月,敌人集中10万兵力“围剿”浙南游击根据地,刘英、粟裕决定化整为零到外线活动。一天,夜已深了,他们的屋子里还亮着灯,两人都没有休息。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外出执行任务回来,推门进去,看见刘英正在踱步,粟裕坐在桌旁正在思考问题。刘英看见郑海啸后停住脚步,说:“我们要离开平阳到外地工作去,不把你带走又不放心,怕你被敌人抓去杀头;把你带走,这里留下的队伍和工作又需要人负责,这事左右为难,也就睡不着了。”
多年以后,郑海啸回忆此事时,心情依然激动。
刘英总是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一次,当他得知敌人把一个村庄的80多户民房全部烧光时,心里非常难受,就叫特务班长从红军伙食费中拿出两千多元,救济受害的乡亲们,并告诉地方干部,要组织生产,重建家园。群众含着热泪说:“红军真是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平阳期间,刘英了解到一位老人支持革命,在当地威望很高。在老人七十大寿之日,他特地写了一幅对联祝寿;有位革命者的双亲要入土安葬,刘英尊重民俗,带领部分指战员随行至墓地,还派了几名号兵走在前头。这些举动对群众震动很大,有力地揭穿了国民党污蔑共产党不认父母、不要祖宗的谣言,唤醒了群众的觉悟。挺进师在浙西南、浙南,团结依靠当地群众和地方干部,在数十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广大群众相信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纷纷送儿郎参加红军。每当发现敌情或部队缺给养,便争先恐后地通风报讯或挑米上山。刘英说:“……浙南浙西南及闽浙边数十县的群众,对红军的热望与拥护,确实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某些地区甚至表示同老苏区一样,群众替红军担任运输、向导及治疗伤病员等,并自动的组织游击队,进行分粮和策反工作。”
虽然是一位政治工作领导者,不是军事指挥员,但刘英却具有军事才能。他和粟裕在战斗总结了一套游击战术的成功经验,如“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支配敌人,掌握主动”、“积极进攻,绝少防御”等游击战术原则,和“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等作战行动要领;以及为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回马枪”等战术,都是常用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战斗中出其不意地主动袭击和伏击敌人。1936年8月,刘英就率部在李家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李家山地处现在的苍南、福鼎两县的交界处,峰峦层叠。那天夜里,刘英正在同十多位县区干部研究关于抗租、抗粮、打土豪、分青苗斗争等工作,地方同志送来情报,说敌人已获悉李家山有红军,要来偷袭。刘英迅即作出了作战方案,带领一个特务班和一个保卫队的红军战士,并发动农民赤卫队和广大群众,撒下了天罗地网。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1个连的敌军无一漏网,生俘敌连长以下六十多人。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将缴获的武器弹药收集起来,一一清点,总共缴获长短枪80余支、子弹千余发。
战斗结束后,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举行庆功会。群众兴高采烈地搭彩棚,布置露天会场,两棵雄伟挺拔的合抱枫上,挂着明亮的煤气灯,照得如同白昼,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军民们高唱《送郎当红军》等革命歌曲,歌声此起彼伏。在热烈的掌声中,刘英上台讲话:
“乡亲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挺进师是劳苦大众的武装,我们帮助老百姓打倒反动派,打倒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让劳苦大众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我们要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军民要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勇敢战斗。”
他代表闽浙边临时省委庄严宣布:从今天起,我们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这是我们自己当家作主的政府!
工农群众有了自己的政府,人们心情激动,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有的高呼万岁。刘英、粟裕挥毫写下“打破旧世界,建立苏维埃”,然后由红军战士用钢刀把这两棵合抱枫的树皮刮掉,将题词刻在树上。
刘英意味深长地说:“等这两棵树上的字长合的时候,也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周围的战士和群众听了热烈鼓掌,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