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2021年“6·9国际档案日” > 百年百档 正文

一湖清水,一生传承 西湖重焕“水清景美”

发布时间: 2021-06-07 15:12:43 来源: 西湖区档案馆
1951年,西湖疏浚政治工程运用的输泥管道

1951年,西湖疏浚政治工程运用的输泥管道

1955年,发动众人齐心协力疏浚西湖挖泥运泥

1955年,发动众人齐心协力疏浚西湖挖泥运泥

1980年,第二次西湖疏浚引水工作总负责人盛国进勘察现场

1980年,第二次西湖疏浚引水工作总负责人盛国进勘察现场

1986年,盛国进与父亲盛礼淑在疏浚船上的合影

1986年,盛国进与父亲盛礼淑在疏浚船上的合影

  聆听西湖历史的回声,感受之江大地的脉动。改革开放40年来,西湖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西湖人都见证了它的改变,有一份独特的人生感悟。西湖区地处杭州市西部,面积31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2个镇,常住人口75万,是杭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主城区,也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荣获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旅游经济强区等荣誉。

  在西湖大地上有位老人名叫盛国进,今年75岁。1978年,他调入西湖疏浚工程处,同西湖打了20年“交道”。在文字中,他记录下了一代代西湖引水人的激情岁月,讲述了一个名叫“传承”的故事。

  一辈子,为西湖

  对于盛老来说,关于西湖最初的记忆,那得从他的父亲说起。

  他的父亲名叫盛礼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湖疏浚工程处第一任主任。1951年至1958年,8年的时间,盛礼淑和同事们从西湖清走了720万立方米淤泥。西湖平均水深从0.55米增加到1.8米,全湖蓄水量从3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1018.8万平方米。这次疏浚规模之大、挖湖之深、出土之多,可以说是西湖历史之最。

  身为盛礼淑的大儿子,盛国进从小就听爸爸讲述各种关于西湖里挖泥的故事。在父亲的眼睛里,他看到了西湖人的坚守。

  工作后,他也延续了父亲的西湖梦,参与了西湖的疏浚引水工作。负责担任第二次西湖疏浚工程(1976—1982年)的总负责人,后来又接手西湖引水工程(1984年启动,1986年建成)。可以说,盛家父子的一辈子,就是围绕着一件事:让西湖水越来越干净。

  迎难而上,疏浚西湖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西湖都经疏浚,其中有些工程的直接目的并非是为疏浚西湖,但也与西湖有关。资料显示,历代主要工程共23项,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三位疏浚西湖的故事。

  然而,解放初期,西湖已有150多年不曾疏浚,湖底淤泥堆积,长满水草,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游船开过,湖泥便跟着泛起。“那时的西湖有的湖面已经沦为沼泽,湖泥淤塞,杂草丛生,环湖多是洼塘低地,园林荒废……”,盛国进常常听父亲说起这些往事。

  为恢复西湖风光,也为增加蓄水量,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城市基本建设项目,杭州成立了疏浚西湖工程处,第一任主任就是盛礼淑。

  最初,疏浚淤泥完全靠人力,缓慢吃力。后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黄浦江)航道疏浚公司等企业支援下,西湖疏浚采用了机械挖泥船。

  那次疏浚规模有多大?“挖掘、清除的淤泥有720万立方米。”盛国进说,“可以堆出几十条苏堤。”

  当时参与工程人数最多时有七八百人。“一艘链斗式的挖泥船先在小南湖里挖,再靠扁担挑、箩筐背,人工搬到南屏山脚下,也就是现在的太子湾公园。挖泥船挖得快,人背得慢,跟不上节奏,后来就又买了两艘链斗式挖泥船、八艘泥驳船、两艘拖轮,还有吹泥船、抛锚船等,这样一来,挖泥船挖了泥,泥驳船马上运走,由拖轮拖着靠岸,转交给吹泥船,在泥里加水和成泥浆,通过输泥管道,排到堆土区去。”盛国进说,当时的输泥管道总长约4公里,一根从杨公堤输出,一根从少年宫输出,但当时钢材不够,父亲便和同事们想出一个土办法,将柏油桶接起来,代替钢管道。

  这一尝试效果不错,盛礼淑和同事们很高兴,就在管道旁拍摄了负责西湖疏浚工作以来唯一的一张工作照。

  八年奋斗,西湖重生

  1955年冬天,天气干燥,西湖水位见底。当时,杭州市发动市民和郊区农民到西湖里义务劳动,先后有4万多人参加了挖泥、运泥。全市的竹器作坊也被动员起来,赶制运泥用的簸箕、扁担等工具。

  1958年,历时8年的西湖疏浚全面完成。西湖平均水深从此前的0.55米增加到了1.8米,全湖蓄水量也从3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了1018.8万立方米。而疏浚中挖出的淤泥都用以填埋西湖周围的田荡、洼地,这才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太子湾、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

  由于疏浚规模大、挖土深,历代沉在湖底的文物也在这次工程中纷纷“浮出水面”,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代,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其中,较为珍贵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这些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对杭州历史考证的作用很大。

  然而,盛礼淑疏浚西湖那些年,盛国进基本没有和父亲一起度过周末。“都是我们四兄弟自己玩。”

  有件事盛国进记得很清楚。初二那年,全班同学到梅家坞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采茶学农劳动。当时,盛国进看到不少同学都带着印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字样的茶杯、脸盆。“我心里很纳闷,我爸爸这么积极,每天夜里9点多才回家,有时甚至整晚不回家,还几乎没有休息天,怎么连个小小的茶杯都没拿到过呢?”

  父亲的回答让盛国进至今难忘:“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都是给职工评的,干部要把荣誉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后来,盛家四兄弟和他们的下一代始终牢记着这句话。

  2002年12月1日,西湖引配水工程启动建设,2003年底,该工程正式运行。趁着这股春风,浙大护校河启动清淤工程,将植物园内的一个西湖出水口和浙大玉泉校区护校河打通,如此一来每天便有清澈的西湖水流入护校河。“这条长达1800多米的河道,流到玉古路杭州十五中学门口就转入地下涵洞流入沿山河,而杭州十五中学后面到西溪路又流入另一条河道。”

  同时,为改善城市河道水质,西湖水通过配水进入古新河,进一步增加城市河道的调配水量,也让河道里的水“活了起来”。这条南接西湖北端的河道,一路往北在拱墅区米市社区附近一分为二,向西连通西溪河和余杭塘河。“那时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引水泵的小伙子们没日没夜得赶工期。5天下来我看到他们潜水后眼睛布满了血丝,嘴唇冻得发紫,皮肤因为长时间的浸泡而苍白起皱。”说到动容处,他几度哽咽。

  治水,久久为功。在西湖区境内,有西湖、西溪、钱塘江三大水系,全区有158条大小河道,214万平方米水面以及24.3公里长的江堤。而西湖引配水工程仅是西湖区治水工作的起点。

  2013年底,浙江全省启动“五水共治”工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西湖区第一时间响应,于2014年年初启动“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203个治水项目建设,重点实施留下地区小流域整治、城西区块河道整治、重要道路积水点改造和住宅小区低洼积水点治理工作。

  2017年,西湖区紧紧围绕“剿灭劣V类,誓夺大禹鼎”的总体目标,以实现“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区为着力点,科学排定治水项目,推动治水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工程性治水向水质性治水转变。2017年9月,已全域消除劣V类水体。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后的点点滴滴,盛老无尽感慨:“作为西湖区的一员,看着一条又一条河道重归清澈,这种骄傲无法言喻。”


编辑: 江小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