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演职人员讲述——

开启一场唯美婉转缱绻的告别

2023-10-29 07:2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何冬健 沈听雨 严粒粒 姜晓蓉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记者 何冬健 沈听雨 严粒粒 姜晓蓉)10月28日晚,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当晚在“大莲花”上演的闭幕式饱含江南之韵、华夏之美和依依惜别之情,让人难忘。一出出典雅而感人的章节背后是演职人员深情演绎和尽职付出。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演职人员,倾听他们讲述与亚残运会之间的故事。

  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人吕媛:

  杭州,让人梦想成真的地方

  当《相约亚细亚》唱响,杭州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人吕媛与导演团队露出欣慰的表情。就像歌词里写的:“手牵着手,拥抱这世界……手牵着手,未来在前方。”这一抹表情,也是难忘今宵的不舍与未尽之言。

  如果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是一朵金桂的深情,那么闭幕式就是一场告别的盛宴——诗画惜别、敬茶拜别、金桂赠别一一上演,铺陈着中国式浪漫。

  吕媛坦言,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情感方式往往含蓄而内敛——到了告别的时刻,内心纵有千言万语,但表现出来的总是欲语还休、意犹未尽的意境。于是,便有了开场的这一幕:执伞的听障姑娘,翩跹在西湖的水面上。以一把伞的情缘,开启这一场唯美婉转缱绻的告别。

  为什么是一把伞?吕媛说,伞可遮阳避雨,总会出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所以,在离别的时候赠一把伞,是杭州的一份美好祝福:无论你行至多远,我们愿守护一路平安。

  闭幕式上,导演团队撷取气韵优雅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点缀其中:有“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诗、有西湖绸伞、古琴、绿茶制作技艺等非遗元素,还有“宋时四雅”“中华第一舟”等传统文化元素。

  吕媛认为,她与导演团队在节目中表达的,既是中国的文化自信,更是典雅大气、盛情不竭的中国心意,“我们期待你再次来杭州,再次来品读这座美丽的城市,再次长久地回味这座城市。”

  在撰写《清茶敬远行》节目之前,吕媛还不晓得仙人托梦高僧寰中,遣二虎刨地作穴而清泉涌出这一杭州虎跑泉的传说。她在深入了解后大受触动:“这不正寓意杭州是一个可以让人梦想成真的地方,一个周到备至、以心意留住人的地方吗?”

  亚残运会闭幕式是杭州与这一段亚运旅程正式说再见的时刻。当金桂花瓣再次漫天飘飞之时,亚运与杭州彼此相忆,中国与亚洲彼此相依。

  吕媛说,虽然自己不是杭州人,但拥有这样一段美好而深情的杭州亚残运会的记忆,“可以说,我们都做过杭州人了”。“这次参与(亚运会与亚残运会)的机会,让我有了深层次接触杭州、认识杭州的机会。”吕媛说,“离开杭州后,我将会向更多的朋友介绍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

  听障舞者汪伊美:

  谱写生命的律动

  地屏上呈现出西湖碧水与青石板路,听障舞者汪伊美手持西湖绸伞出现在舞台上,灵动起舞。

  “很荣幸这次能作为舞者出现在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但我觉得自己的表演还有上升空间。”下了舞台后的汪伊美谦虚地告诉记者。

  出生4个月时,汪伊美因为发烧导致听障。如今,她一只耳朵装着人工耳蜗,另一只耳朵戴着助听器,但这并没有成为她人生路上的障碍。

  为保证演出时每一个动作都契合音乐节奏,汪伊美在每次排练时都会用心感受节奏带来的震动,以熟悉频率来更好地表演舞蹈。同时,她还会反复观看排练视频,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她说自己是幸运的。从10岁开始,就陆续登上过许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舞台。

  现在,汪伊美又站上了杭州亚残运会的闭幕式舞台。“每次在舞台上,都感觉自己像一名威武的将军,身后站着‘千军万马’,其中不仅有艺术团里的‘战友’,还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配合,更重要的是有祖国在背后全力支持。”她说。

  古琴演奏家赵晓霞:

  抚响祝福的琴音

  在《清茶敬远行》章节,当舞台演绎“宋时四雅”,两名琴师现场抚琴,用一曲清雅悠扬、意境空灵的中华传统礼乐,传递东方韵律。

  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演奏家赵晓霞是琴师之一。她告诉记者,现场弹奏的这首琴曲,以南宋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沔创作的浙派古琴名曲《潇湘水云》为蓝本。为了搭配舞蹈、朗诵等节目,又考虑到闭幕式的隆重氛围,经过再次编曲,曲子呈现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声音表达。

  好琴奏好曲。为了向世界献上更好的礼乐之音,赵晓霞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私家珍藏。她带到现场这一床古琴年逾500岁,是名副其实的古董。此琴背刻琴名“音清韵古”,为明代著名画家吴伟旧藏。

  采访中,“感动”是赵晓霞重复最多的词语。“整场闭幕式演出中,有许多残障朋友的共同参与。为了跳整齐舞蹈,他们付出了很多。每一次排练,我全身都会感动得起鸡皮疙瘩。”与此同时,她也关注到赛场内外,看到不分国界、残健相携的感动故事。

  “亚残运会不仅仅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世界的艺术财富。我无比荣幸参与这场盛会,为每一个友爱团结、拼搏奋进的人抚出饱含深情和祝福的琴音。”赵晓霞说。

  盲人电影义务讲解员杜诚诚:

  用声音传递光影

  “夜空之下,‘潮涌’火炬的光芒格外明亮,我们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它的温暖……”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为盲人讲电影的义务讲解员杜诚诚的声音在“大莲花”内响起。她讲解亚残运会火炬熄灭的这一幕,成为本届亚残运会的难忘时刻之一。

  杜诚诚是来自湖北武汉的一名社区工作者,是盲人电影的义务讲解员,也是一个左腿截肢的女孩。从2010年开始,她已为盲人讲解了300多场电影,为80多部电影写下共计100多万字的讲解稿。通过网络直播,有近百万人次听过她讲解电影。

  此次登上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的舞台,也是缘于给盲人讲电影。杜诚诚坦言,很光荣,也很忐忑。“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面对这么多人进行讲解,心里还是会有些压力。”杜诚诚告诉记者,平时讲电影的时候会比较随性,语速也比较快,但在闭幕式上,需要抒情缓和的语气,吐字发音也要更加清晰。为此,她每天都在努力练习,有时候甚至会读到凌晨一两点。

  杜诚诚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火炬熄灭的过程讲清楚,同时还要把8000年的历史文化涵盖其中,是有难度的。其间,导演团队会把控好文案的整体基调,而她则会在细节方面提出意见,如针对盲人朋友,如何用词才能让整个画面更具像化,让他们能在听完后可以想象出场景,感受到文化的浸润。

  每次闭幕式彩排时,杜诚诚在讲解时还会通过大屏幕看一看视障孩子脸上的表情。“当看到孩子们头向上扬,嘴角向上翘起时,我会有一种自豪感。”她说,不仅因为他们通过我的讲解“看”到了现场,更因为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他们有了参与感。也许,今后这些孩子再回忆起这段人生旅程,将带给他们鼓励。

  盲人学校音乐教师吴雨锾:

  当盲人孩子的眼睛

  当亚残运会主火炬的圣火缓缓熄灭,来自浙江省盲人学校的62名孩子坐在火炬台前的台阶上,拍着小手,齐声唱响《相约亚细亚》,温暖而动人。

  台下的吴雨锾红了眼眶:“孩子们站上这个舞台,太不容易了!”言语中,满是自豪。

  1997年出生的富阳姑娘吴雨锾是浙江省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老师,也是这群盲人孩子参加闭幕式的带队老师之一。从去年4月亚残运会导演组来学校选拔演员以来,她陪着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60多个盲人孩子一起上台表演,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几个月的训练,吴雨锾带着孩子们奔波在学校和训练场地之间。除了教孩子们唱歌,训练他们的仪态,吴雨锾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有时候孩子们要一大早起床,排练不顺利的话结束得也会晚一些,孩子们就在吴雨锾的怀里睡觉;有时候训练更换训练场地,孩子们对陌生环境有些敏感,也是吴雨锾站在他们身后,或牵手或拥抱,给他们安全感。

  盲人孩子的感情本身就很细腻,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更是让他们对这位小吴老师更加依赖。有一天训练间隙,一个小女孩突然跟吴老师“表白”:“吴老师,你蹲着的时候像我的姐姐,坐着的时候像我的妈妈,站着的时候才像我的老师。”听到这句话,吴雨锾差点没控制住眼泪。

  他们看不到光,心中却灿烂无比;他们小小身躯,却拥有大大的力量。孩子们走下舞台时,吴雨锾给了每个孩子一个拥抱。未来,她要带着心中的梦想,和孩子们继续扬帆远航。


编辑:杨博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