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7日,杭州亚残运会游泳比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进行,奥运冠军汪顺的启蒙教练汤能能最近几天也一直心系赛场:正在参赛的亚残运会中国游泳队中有五名队员(王杰、华栋栋、徐佳玲、陈懿、姚攒)曾是他的弟子,看到他们在泳池中奋勇向前争金夺银的场面,让他高兴不已。再看到他们在镜头下落落大方展示自我,汤能能则是更加开心了。
与健全人运动员不同,有视觉障碍、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一场比赛游下来,像做数学题一样
10月25日晚上男子100米仰泳-S11决赛中,来自浙江宁波的中国选手华栋栋获得了一枚铜牌。截止当天,他在本届亚残运会上已经打破一次亚残运会纪录,并获得1金1银1铜的好成绩。
华栋栋
本届亚残运会游泳比赛,视力障碍分为S11级、S12级和S13级,华栋栋所参加的S11级是最严重的级别,俗称“全盲比赛”。
“怎样避免游歪?”“怎样知道自己是领先还是落后?”潮新闻记者的两个问题也是很多同行都好奇的疑问。
“其实训练比赛中撞水线是很常见的,这次比赛我还没有出现,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华栋栋告诉潮新闻记者,视觉障碍选手参加比赛快要到边的时候,会有引导员用长杆敲打头部提醒,这样运动员会提前做好转身和冲刺触壁的准备。比赛过程中邻道的选手如果和自己距离不远的话,通过划水的声音可以猜测自己是领先还是落后,如果双方距离比较远,或者不是邻道的话,视觉障碍运动员比赛中是难以知道自己是领先还是落后的。
至于如何避免游歪,除了运气之外更多的则是平时日积月累的训练。
“尽量两个手臂发力达到均衡一致,这样游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如果一只手发力比另一只手大,方向肯定就偏了。”汤能能告诉潮新闻记者,视觉障碍运动员训练比赛比健全人要难得多。拿弟子华栋栋来说,当初刚开始跟他训练的时候,5米-10米左右就要撞一次水线,25米长的泳道有时候甚至要撞七八次。撞水线虽然不会导致重伤,但是手臂皮肤会被水线擦破是常有的事情。
徐佳玲
“最大的麻烦是转身。我们日常训练不可能每人配备一名引导员,这样视觉障碍运动员转身触壁的时候头部经常会碰壁。”汤能能说,这些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避免,50米要做多少下打腿、划手这样的动作,估计差不多自己要到边了,就需要转身……一场比赛游下来,像做数学题一样。
只有长期刻苦训练形成习惯、肌肉也产生记忆,才会避免碰壁,对于每名残疾人运动员来说,站在赛场上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汤能能为自己的这些弟子感到骄傲。
掌握平衡,在泳池中找回对身体的控制
“我习惯侧着身体游。”当天晚上,在男子50米蝶泳-S5项目上,获得冠军的杭州小伙子王李超曾经告诉潮新闻记者,他是用这种方式平衡身体重心,让自己游得更快。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肢残运动员来说,因为肢残位置和程度的不同,身体重心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尝试学习游泳的第一个难关就是重新找到身体的重心,掌握身体的平衡,这样才能在泳池中找回对身体的控制。
陈懿
“每位残疾选手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可能要到泳池里适应、调整好几个月才能重新掌握身体的平衡。”汤能能告诉潮新闻记者,本届亚残运会金牌获得者陈懿、王杰就是优秀肢残游泳选手的代表。他们中有的人一开始是一点游泳都不会的旱鸭子,训练时,也是先在水里感受如何能浮起来,然后再练腿、练手,慢慢掌握划手、打腿速度,继而开始腿、手配合着平衡游。
实际训练中,由于残疾程度的不同,训练方式也不同,几乎每个残疾人运动员都要有适应自己身体的训练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游泳水平。
脑瘫选手长期游泳训练,渐渐能生活自理
1987年开始偶尔带残疾人运动员,2002年开始连续带残疾人运动员,其中几位患有脑瘫病症的残疾人运动员在泳池中的变化,给汤能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些人刚开始到我这里训练时,是被轮椅推着过来的,吃饭都不能准确喂到嘴里。”最让汤能能感慨的是脑瘫运动员参与运动前后的巨大变化——经过几年游泳训练以后,这些孩子渐渐可以独自慢慢走路,可以独自吃饭。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参加运动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金牌银牌,更多的是自身能力的完善,精神状态的改变。长期训练让这些残疾选手意志力坚强、自理能力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也完全不一样了。
“朋友圈大了,不再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了。”汤能能说,参加游泳训练让这些孩子从家里走向了游泳馆,通过比赛又让这些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圈子大了,交往的人多了,他们也逐步逐步改变了最初因为身体残缺导致的自卑、自闭心态。
他祝福曾经的弟子在明年的巴黎残奥会上有更好的表现。而看到这些孩子的表现越来越耀眼、越来越自信,渐渐融入了社会,汤能能说这比拿金牌银牌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