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晚上,在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许多人记住了演出初章《心相约》中,那位为视障小女孩的心灵独白进行伴演的美丽姑娘,记住了她用“舞蹈”的手“说”出的那句:“勇敢的人一定能看到梦想成真的模样。”
她叫毛董莱,嘉兴桐乡人,一位80后听障者,也是开幕式演职人员的手语老师。人们亲切地喊她“手语姐姐”。“对于听障者来说,能参与这场体育盛会是荣幸,万万没有想到,手语贯穿了整场节目。我的感动无以言表,希望更多人了解这种特殊而美丽的语言。”
毛董莱有一份十分光鲜的履历: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创始人、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手语主持人、杭州电视台的手语主播、杭州亚残运会的火炬手……和她一同主持节目的董卿曾说:“看到你,就觉得这世上真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人们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大努力,克服了多大困难,才能成就今天开幕式聚光灯下,如此泰然自若、散发着内敛而耀眼光芒的模样。
毛董莱生活在一个无声家庭,父母均有听力障碍。她也因为用药事故,小小年纪就告别了有声的世界。手语成了家庭的“官方语言”,也是毛董莱学会的第一门语言。
因为听力的忽然丧失,她恐惧过、无助过;因为同学不恰当的玩笑、旁人或同情或异样的眼光,她自卑过、低落过……面对困境,在自暴自弃和自立自信之间,毛董莱终于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我不想变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小时候就立下目标,要成为有用的人。”
9岁时,还在读小学的毛董莱开始住校,中考考上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中学毕业后,她也想和健全人一样去念大学。可是,对她来说,大学专业的选择面太小了。
于是,毛董莱一个人在杭州,一边在服装厂工作赚钱,一边报考成人大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她感受到口语在学习与沟通时的重要性。2007年,在医生建议下,毛董莱戴上助听器,用左耳仅剩的残余听力,从“a”“o”“e”开始练习,对镜子“牙牙学语”。这样辛苦地过了两年,她读完了大专。2010年,毛董莱和健全人一起,参加了杭州市残联公开招考,以综合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工作后,毛董莱越来越意识到,听障者和健全人之间实在需要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外表上,听障者看起来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需求就容易被忽视。所以,沟通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在考入杭州市残联的同年,她和几名手语爱好者成立了“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每周定期举办手语专业培训,培养能够为听障人群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人才。而今“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已经从一个人发展到10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残联系统的手语老师,有专业手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有来自社会面的志愿者。
2021年,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浙江省首个专业的手语无障碍服务机构,在线上线下为听障者提供服务。
在毛董莱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她介绍说,以杭州来说,全市的持证听障人士有3万多人,加上外地人,人数超过16万;这个数字和中心的手语老师数量相比,实在太过庞大。
协助亚残运会宣传主题曲《我们都一样》手语版宣传,携手相关单位共同推出《亚运志愿服务手语服务手册》,对亚残运会志愿者等相关人员开展手语培训,为听障人士提供线上或线下翻译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育精神和乐趣……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手语、学习手语,毛董莱和“手语姐姐”们愈发相信: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爱之光,能把听障者的世界照亮。
同样身患残疾的作家史铁生曾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这是毛董莱的故事,也是社会上许许多多令人钦佩的残障人士的故事。他们用过人的乐观、自信、拼搏、坚韧,让这句话鲜活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