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球高速滚过中线,直奔球门而来,瞬间,一个高大的身形扑倒在地,精准地挡下进攻。又是一个神扑救!
10月25日,杭州亚残运会盲人门球半决赛角逐中,中国男队11:7战胜伊朗,晋级决赛。赛场上,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盲人门球运动员余钦权(视障)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扑救,令人印象深刻。
“再疼也要接住。”1.25公斤重的门球,一次次打在他的身上,是熟悉的撞击和痛感。这个出生于1996年的绍兴小伙,在球场上,显得老练而沉稳。
▲余钦权(蒋超摄)
从游戏到人生的一种可能
当白色眼贴和黑色眼罩遮住眼前仅存的一丝光线,余钦权反而更有勇气,因为只靠听,他就知道球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
余钦权觉得,盲人门球的魅力正在于此,防守的人靠听觉、触觉,甚至是心,去洞察球的踪迹,而发球的人要想方设法隐藏球的走向。“如果你不了解这项运动,初看下来只是两方人把球投来投去,但实际上,每一次发球、每一次防守都充满技巧性。”余钦权说,这是一个靠听觉去感知的世界,“观赏它,仔细听就够了。”
他从中感受到趣味和快乐。最初,盲人门球对他而言也仅仅是项娱乐活动。余钦权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视力仅为三级。在浙江盲人学校的体育课上,12岁的他第一次接触盲人门球。他学得快,很快就喜欢上这项运动,“平时放学后或者周末都会和同学一起玩。”
▲余钦权(左一)(蒋超摄)
2013年,浙江省盲人门球队教练尹世强到盲校选拔苗子,一眼看中了这个身材高大、动作敏捷的男孩。试训一个月后,余钦权父亲余仁海接到尹世强的电话,“说他聪明,进步很快,很有潜力。”
在那之前,余仁海其实为儿子谋划过好几条出路,全无疾而终,“试过田径、游泳、钢琴、扬琴、自行车,可都不太适合他。”余仁海说,十五六岁时,余钦权很胖,有180多斤重。但他知道,儿子喜欢体育,“小时候,打开电视,他就爱看各种体育比赛。”
尹世强的这通电话让余仁海喜出望外,“儿子的未来有着落了。”从此,盲人门球开始融入余钦权的生活,成为他探索未来的一种可能。
一堂课扑倒上千次
进入系统训练的第一课是练徒手倒地,“就是在不防球的情况下倒地。”余钦权回忆说,“那时,基本上每堂课我要倒上千次。”
余仁海和妻子只看过两三次儿子训练的状态,“看见他身上的淤青,容易心疼,后来就不去了。”
淤青会消失,身体机能却会留下记忆。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余钦权快速成长起来。训练3个月后,17岁的余钦权就跟着教练去国外参加比赛。从浙江走向世界,经过一场场大赛的历练,他积累起更多临时应变的经验,逐渐成长为国家队主力。
▲余钦权(右一)(蒋超摄)
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身为守门员的余钦权“没下过一秒场”。他和队员们在小组艰难出线的情况下,先后大比分打败日本和美国队,冲进决赛,为中国赢回一枚银牌。余仁海记得,决赛那天,村里有180多个人围在一起看现场直播,为余钦权和中国队加油呐喊。
电视机前,余仁海感慨万千。在这个高光时刻到来前,2020年,余钦权还正因腰伤而陷入低谷,“那时,身体状态不好,训练20分钟,就大汗淋漓。心理压力也很大。”
心情低落的余钦权一度告诉余仁海,“我打不下去了。”烦闷的时刻,他喜欢听小说,从玄幻到刑侦再到历史。
▲余钦权(蒋超摄)
迷茫了近一年,他最终还是自我消化了这种情绪。如今,回头看这段瓶颈期,余钦权觉得它反倒对自己后来的比赛有帮助,“因为我克服了这种困难,我知道该如何面对困难,也知道自己可以专注于运动本身,全身心投入比赛中,心态就放平了。”
荣誉和成就随之而来,余钦权说,盲人门球给自己带来了自信和希望,“让我认识了更多朋友,也见识到更大的舞台。”现在,他是12岁妹妹的榜样,也是父母心中的骄傲,是赛场上接连上演“神扑救”的最佳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