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非凡”记

2019-01-25 17:37:19 来源:浙江在线

修缮后的福德湾村。浙江在线记者 蒋超 摄

  浙江在线1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月萍 甘凌峰 尤建明)温州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一个矿工聚集而成的村落,从一开始它的命运便和当地明矾矿石的开采绑在了一起。因矾而生,因矾而衰,因矾复兴,它记录的,是一代代矿工拼搏的印记,是一群人的家国情怀。

  如今,众多从这里走出去的矿工已成长为企业家,遍布世界各地。而600多年的开采史也造就了福德湾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在其重生之际,昔日的矿工们再度归来。

  一碗肉燕

  散出一缕乡愁

  漫步福德湾老街,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长卷

  福德湾村坐落在苍南县矾山镇鸡笼山山顶。走进福德湾村,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村子是从山顶往山下延伸的,越靠近山顶年代越久远。原来这和矿工们的开采习惯有关:从山顶开始挖矿,就地取材用矿石盖房子。等山顶的矿采完了,村子也跟着矿硐往山下走。

  福德湾老街成了连接整个村子的中轴线。漫步福德湾老街,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长卷。我们的探访从街口开始。

  “为唐公肉燕”非遗传承人朱师勤的店招异常显眼。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下飞机不久。为了向游客们展示肉燕制作工艺,他不止一次地坐飞机从广东赶回福德湾。

  肉燕以肉做皮,以肉为馅,因形似飞燕而得名。“那个年代肉燕是奢侈品,矿工们白天上矿硐,不知道夜里能不能回来,出来了就要吃点好的犒劳犒劳自己。”朱师勤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父亲朱为唐,反复摸索,并根据矿工的口味改良了肉燕。

  “从我记事起,福德湾老街就很热闹,被比作温州市区的五马街。晚上人来人往,灯火通明。”热闹的福德湾、勤劳的矿工养活了朱为唐的肉燕生意,也养活了他们一家八口人。

  沿着福德湾老街拾级而上,两边经修缮的百年古宅仍保持原貌。左手边第二间,有个古香古色的免费爱心茶摊。

  老矿工朱善贤今年80岁,他曾当了几年的挑矾人,常来爱心茶摊喝茶。“一开始用扁担将近150斤重的矿石从矿硐里挑出来,山高路险,有的地方坡度达到60多度。”朱善贤对当年的艰苦记忆犹新。1956年矿山改组后,换成了机械化索道、轨道运输,才大大减轻了挑矾人的劳动强度。

  福德湾人骨子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当地不少年轻人名字中依然带个“矾”字,“矾生”更是热门名字。在福德湾老街,我们碰到了苍南县政协原主席张传军。他是土生土长的矾山人,对矾山充满热爱,曾编著《世界矾都》一书,把矾山镇的辉煌写进了书里——矾山镇已探明的明矾储量2.4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80%,全球的60%。600多年来,矾山人的命运和明矾销路紧密相连,几度兴衰,“形势好的时候,矾山人的毛衣比渔民的蓑衣还多,差的时候,乞讨的矾山人比扎篱笆的竹竿还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矾山迎来了大变革大发展,产品经4条挑矾古道畅销世界各地。鼎盛期的明矾产值约占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在职矿工3000多人,镇上有最好的学校、医院、银行。周边乡镇最漂亮的姑娘抢着嫁到矾山。”

标签:矾山镇;矿石;明矾;修缮;苍南县 编辑:王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