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浦江2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我的家乡,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浦江。水源枝注为浦,大河入海为江。在我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前,浦江是一个被水晶点缀的县城,却也是一个被水晶工业污染的地方。直到2013年6月,浦江打响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也由此揭开了环境治理的序幕。今年春节回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乡环保意识的变化,而真正看到环保意识的变化,则是从家家户户自觉遵守垃圾分类开始。
分类垃圾桶 每家门前都不少
2月4日,除夕一大早,我驾车赶回老家。刚一进小区,就看到环卫工人陈阿姨推着三轮车在清扫垃圾。一年365天,陈阿姨每天都要在小区打扫三次卫生。从前年开始,她的三轮车后面就多了两个绿色的垃圾桶,那是专门用来收集居民餐厨垃圾用的。
陈阿姨负责打扫的片区有将近100户居民。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都多了一个不锈钢制成的铁架,里面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写着“会腐烂垃圾”,另一个写着“不会腐烂垃圾”,上面还有居民户所属编号。
因为是除夕,很多人都回乡下过年了,各家各户的餐厨垃圾不多,陈阿姨这一趟打扫下来,刚好装满后面的两个垃圾桶。如果是在平时,垃圾则要比现在多出三四倍不止。
陈阿姨指着一只写着“会腐烂垃圾”的桶说:“比起一开始,现在大家的垃圾分类做得好多了,虽然有时候还会随意这么一扔,大多数的剩菜剩饭都会自觉倒在这个桶里,我们收集起来也方便多了。”
除了将居民门前的垃圾收走,陈阿姨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将混杂在一起的垃圾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像这样一整袋的爆米花,我就帮他们(居民)分一下,爆米花放绿色桶,塑料包装就放垃圾桶。如果没分好,我们也会被处罚的。”陈阿姨一边熟练地拆着包装,一边介绍说。
回到家,我主动与母亲聊起垃圾分类的话题,母亲笑了笑说:“现在管得很严,居委会有专人巡查,监督员拿着火钳会打开垃圾桶检查,垃圾分类做得不好还要罚钱呢。”
一边闲聊,母亲一边开始摘菜。她把摘下来的菜叶子放在塑料盆里,又从水槽里捞起削下的土豆皮,出门倒进垃圾桶。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正是那只写着“会腐烂垃圾”的桶。
社区监督 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
我家所在的这个片区叫文景社区,隶属于浦阳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从2017年6月份正式开展,目前已覆盖了所有的自建房屋。今年开始,街道工作人员将重点对小高层住户开展工作。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工作开展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首先一个拦路虎就是居民意识不强。文景社区有一万多居民,近230名党员,工作开展之初,社区就建立起了党员联系制,进行网格化管理。
“每名党员手里都有一张联系卡,上面有关于垃圾分类的介绍,还有自己的联系方式,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如果发现哪一户做得不好,联系的党员也会受到处罚。我们社区用这样的方式让党员来帮助居民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工作人员介绍说。
每天挨家挨户检查的监督员,也是来自社区内部,一般是已退休的老居民。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时间比较充裕,在社区里人缘也比较好,工作开展起来比较方便。
对于抽查不合格的居民,社区会先进行上门沟通。如果长期沟通却屡教不改,街道会进行行政处罚,并在红黑榜上进行公示。
从我离开家乡参加工作,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每一次过年回来,都会感叹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不单单是林立的高楼,还有环境的变化,以及那存在记忆中打磨水晶发出的噪杂声。
每个巨大的转变都是从细小的变化开始。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实改变,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