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玉环)从曾经的皇家贡品,到当代的炼汞原料,再到民间的收藏圣品。在历史的浩荡进程中,临安昌化鸡血石,写下了似其外观般华丽的篇章。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昌化鸡血石资源开始枯竭。如今,该产业现状几何,如何在困境下突围转型兴旺当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记者近日赴实地进行了采访。
鸡血石雕件
在昌化下高速,继续向前行驶不久,便到了国石文化城。十多年前,为了整合昌化石零散经营的市场局面,当地提出了兴建国石文化城的设想,打造一个将国石销售和旅游紧密结合的专业市场。去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当中,昌化对国石城进行了重新提升,使其更加古朴美丽。
说起昌化鸡血石,它的开发使用始于元代末期,盛于清代。据专家分析,昌化鸡血石的开采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古代,作为皇家贡品,进行小规模的人工开采;50~70年代,被定位为炼汞原材料,进行机械开采;70~90年代,工业开采停止,进入相对混乱的采集阶段;90年代后,进入政府引导的规范开采阶段。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数十年的时光,让昌化鸡血石的主产区——玉岩山基本被掏空。为了保护仅剩不多的资源,当地已经全面禁止开采鸡血石。
从记者了解到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昌化鸡血石的产业变迁:从业人员从过去的近万人集中开采,变为现在的一小波人从事收藏交易;年交易额从过去的近二十亿元,变为现在的数千万元。
姜四海收藏的部分鸡血石藏品
如今,在资源枯竭、产业萎缩的当下,昌化鸡血石产业的出路何在?昌化石行业协会副会长、鸡血石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姜四海对这个问题,有着他自己的思考理解。
姜四海一直身处鸡血石行业前沿,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一名开采昌化石的矿工,开始与鸡血石结缘,逐渐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今又转向鸡血石文化的挖掘研究。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变迁,也经历着人生的起起伏伏。
“鸡血石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遭遇了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瓶颈,需要从原先的偏向于资源买卖的传统模式,向文化发展延伸。但是,目前圈内朝这方面努力的同行寥寥无几。”姜四海说。
姜四海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比起鸡血石交易,他更看中延续和传播“印信文化”。以鸡血石为载体,向大众宣扬中国古代的契约精神。进入新的一年,他还立下了两个小目标:一是完成一本讲述昌化鸡血石历史的书,二是落地一个展示不同品种与类型的鸡血石博物馆。
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相关领域学者,行业内的专家不断研讨,希望落地一个国石文化研究院,针对昌化鸡血石进行专项研究,形成一套高度理论的学术成果,再让这些成果作为未来鸡血石产业发展的指导。
重视鸡血石文化发展,其实也是昌化镇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该镇依托国石文化的深厚底蕴,做好“国石+”文章。持续举办国石论坛,弘扬印石、赏石文化,发展印石、赏石文化产业,整合培育提升文创企业85家。开设国石雕刻,注重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壮大雕刻人才队伍。做好线上线下营销整合,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切实提升鸡血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擦亮“印石”金名片,打造“中国印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