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不足百人的小山村,吸引了一批外来年轻人

小“石舍”的文创之春

2019-02-26 06:37:38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童桦 曾艺 通讯员 钱凌芸

42.jpg

游客在洒秀咖啡馆开展文化活动。

  浙江在线2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童桦 曾艺 通讯员 钱凌芸)石舍自然村,桐庐慢生活体验区里最边缘的小村。和主打农家乐、民宿的芦茨村相比,和只做高端民宿的青龙坞相比,石舍村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都不占优势,却另辟蹊径,吸引集聚了一群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常驻于此,两年时间里举办60多场文化活动,俨然成了“网红”。

  高涨的人气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8年,石舍村接待游客10.8万余人次,2017年、2018年的旅游经营总收入都超过2000余万元。

  去过那里的人说:于桐庐慢生活体验区沿路而上,在芦茨村尝热闹,到青龙坞品清净,及至石舍村,则能体会到不一样的艺术生活。

  艺术爱好者接踵而来

  清晨,我们来到石舍村。进村没几步,就发现村里新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小店,院落的门牌上写着——三只蜗牛。它的主人是80后陈紫画、陈莫寒姐妹。

  “我们是温州平阳人。”妹妹陈莫寒邀请我们在重新装修的明清三进式老宅里小坐。

  “我们更多是在线上销售手工艺品。因为喜欢山清水秀、艺术氛围浓厚的山村生活,所以把工作室开在这里。”姐姐陈紫画一边做手工一边说。

  陈氏姐妹恰好是石舍村第99和第100位常住村民。过去4年里,有很多外乡人选择到石舍村创业与生活。这个巴掌大点的村子里,有邢伟彬的洒秀艺术空间,有刘颖的隐逸瑜伽,还有童旭明的爪哇树屋、杂货铺,以及莲乐斌的花道馆,再算上时常过来为村民创作的书画家黄保国、金石艺术家蓝银坤、草木染艺术家陈妙蓉、木雕手艺人张月明……“把艺术揉入乡村,用文化改变乡村”的梦想,已经在实现的路上。

  “这里的村支书年轻,有想法;还有一个老邢,在村里人缘很好,你们可以去采访他们。”正在小店写字的黄保国说。

  村庄走出有个性的路

  80后村支书蒋勇飞,2013年上任不久后,就将石舍村整村改造工程提上日程。彼时,隔壁芦茨村农家乐早已遍地开花。蒋勇飞和当时的村长却并没有羡慕,“我们不要做第二个芦茨!石舍要走出一条有个性的路。”

  不久后,蒋勇飞拿到了石舍村整村改造的设计图。这份设计图很“标准”,但蒋勇飞觉得还不够“石舍”。

  这时,石舍迎来了一位“外来客”童旭明。这个曾在上海金融界打拼过的人告诉蒋勇飞,“我想在村里建树屋。”

  一次次交流下来,蒋勇飞觉得眼前这个人对乡村振兴颇有见地,就想到向他请教石舍村改造的路子。

  童旭明果然没让他失望。从2014年夏天到当年年底,他又当设计师、又做生产经理、又做施工人员,大半年下来,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外号“童工”。

  童旭明带着我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石舍“看点”: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乍一看平淡无奇,实则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村口的百年老香樟也暗藏“玄机”,大树洞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黄鹂鸟彩画。

  “石舍应该吸引各个年龄层的人,让人们都能在这里发现和创造想要的生活。”童旭明说。

  文化与村民生活相融

  被村里村外的人叫做“老邢”的,是洒秀咖啡馆的老板邢伟彬。

  “洒秀”是一处艺术空间,近千册图书组成了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们的设计稿贴满了吊顶,配上角落里的各类农产品,艺术和生活的多样性在这里实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邢伟彬记得,“洒秀”开张后没几天,邻居大爷就来买了一杯咖啡。接着,大爷还和老伴开起了特色小吃店,旺季时顾客盈门。

  在“洒秀”,大爷还认识了练瑜伽的刘颖,画山水画的黄保国,做石雕的蓝银坤……这些艺术从业者,在石舍开展了烹茶、插花、书画等一次次艺术体验活动。大爷在一次草木染体验活动里,学会了从蓝草中提取染料染制绢布;也在一次公益摄影主题活动中,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肖像照。

  这些年,看得见的变化在发生:由于在艺术上的运营,许多喜欢文艺的游客来到石舍村,间接带动了村里民宿、农家乐、餐饮的生意。2018年,石舍村的住宿收入达到1300余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1万余元,露营收入也增长了一倍。

  这几年,我们看见过许多村子为了留下,或者说是培育乡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这一主题。石舍的特别之处在于:引进人才,为乡村所用,以此打出流动、抱团、现代的文化牌。在当下的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石舍村的崛起值得借鉴。


标签:文化活动;游客;生活;艺术 编辑:冯一伦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