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成群结队的白鹭来这里觅食、栖息。 张连华 摄 图
2022年6月1日,安徽合肥蜀山区琥珀潭社区,志愿者正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7月5日,甘肃张掖山丹马场,奔跑的马群呈现“万马奔腾”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制图:李芸
嘉宾
张永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 青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张永生: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如果将这一成就放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更能理解其非凡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代表未来全球竞争力的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上,中国很多方面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已初步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这意味着,中国过去10年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同时取得显著成就,打破了工业革命后建立的环境与发展相互冲突的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五个特征是一个相互作用、合力推进的有机整体,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他几方面的特征就缺乏基础。
第二,体现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而绿色发展,正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
第三,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上。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是目标之一;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报告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质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下,形成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过去发达国家现代化没有实现过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在要求和目标,将全方位地体现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行动中。展望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将以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选择与新范本。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常纪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梳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从中可见一条清晰的脉络。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两步走”的目标。基于前十年取得的成绩,针对新形势新任务,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统筹协调发展新路径、新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多重目标的协同实施期,进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期,尤其需要用发展、统筹、协同的方法,来解决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我们既迎来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就机遇而言,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撑;形成了庞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具有巨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口规模大,发展任务重,仍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实。
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未来我们依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这一理念,从而更好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的关系。报告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有很好的经验,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康养、生物医药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此前都是各地探索建立,下一步要总结归纳各地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真正让生态产品发挥切实的经济作用,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各方面,必须做好统筹这篇文章。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有其规律,环境污染治理有其规律,碳达峰也有其规律。这三方面的规律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阶段性规律保持匹配。在2030年前,我国总体仍然处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期,减污、降碳、扩绿三方面的工作总体会呈现正相关性。这需要我们积极谋划,统筹好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降碳工作,结合工作需要开展体制制度机制的集成创新,确保各方面体制和措施能相互支持、协同增效。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李青: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既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述和部署,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自然生态是泗洪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泗洪最亮的底色。泗洪拥有洪泽湖近40%的水面以及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带“绿心”的核心区域。这十年以来,泗洪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洪泽湖保护方面,完成退渔还湿(湖)28.01万亩,溧河洼非法圈圩全部清理,建成“湿地自然修复水上生态牧场”17.13万亩,有效提升洪泽湖的水质,丰富洪泽湖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创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减污降碳方面,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全县新能源年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3%。泗洪这十年的绿色之变,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鲜活的实践。
报告从四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部署,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卫好“一片蓝天”,加大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等系统治理力度;守护好“一泓碧水”,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呵护好“一方净土”,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厚植好“一城绿色”,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多“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移步进园”的生态福利。
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构建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体系,推动企业开展环保提标改造,同时深化源头治理,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关口,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继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绿电”抵耗、“绿票”交易等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格局,充分发挥洪泽湖湿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真正让“美丽风景”托起“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