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为民启新程 省党代会代表认真倾听群众心声

2022-06-19 09:5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杭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科长钟毅代表:为数字化改革探新路

  钟毅(右)和团队成员讨论沟通,谋划如何提高应用的实战能力。记者 吕之遥 摄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记者 施力维 吕之遥 通讯员 傅宏波)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在即,连日来,省党代会代表、杭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民警钟毅,奔走在基层派出所、公安科技信息化部门,与公安民警作交流,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科技民警,钟毅最关心的还是数字化改革工作。在全省域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推动技术变革的同时,进一步牵动机制、体制的变革,让数字化改革更好地赋能警务实战,更高效地提供公安政务服务惠及广大群众,这是钟毅当下思考的大课题。

  在杭州市公安局颇具未来感的数据实验室里,钟毅正与技术人员交流,深化公安数字化应用的思路。在一块电子黑板上,钟毅画出了一张思维导图,和大家探讨数字化安保平台的迭代升级。数据如何精准归集?如何高效使用?部门间如何联动?……这些都是钟毅在数字化改革一线了解和遇到的一些共性难题。

  数字化改革,必须重实战实效。杭州“健康码”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成为近几年知晓率、使用率最高的应用之一。其最早的主要开发者中,就有钟毅,这名来自杭州公安的90后科技民警。2020年初,面对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钟毅所在的团队接到了研发“健康码”的艰巨任务。在团队成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健康码”历经多次迭代更新,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数字化工具。

  数字化改革,就是要解决传统改革难以破解的新问题。在最近的走访中,许多派出所民警谈到,当前,传统违法犯罪正加速向以电信、互联网等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犯罪转移,借助网络的新型犯罪日益增多。“这意味着要加快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现代警务机制。”钟毅认为,这倒逼着公安机关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机制变革,更快捷地服务于打击犯罪、执法办案的实战。

  在钟毅看来,数字化改革还要推动更深层次变革。这也是公安机关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塑造变革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去年7月,杭州公安建成全市统一的“大数据预警中心”,集约化整合各个预警预防预测模型,重塑预警处置闭环机制,推动各区县公安机关成立“二次研判中心”,在警种大部制改革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期参与改革一线的实战经验,以及这段时间的调研走访,让钟毅越来越感到数字化改革这项“硬核”改革,不仅需要技术的迭代更新,更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不断增强数字化对重大任务、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

  全国“最美公务员”、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如今的钟毅,荣誉不少,且是公认的公安数据专家,但他依然奔走在一线,为数字化改革探新路。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代表:“将企业的呼声带上大会

  朱红明(左)走访企业收集相关问题。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记者 蒋欣如 周松华 共享联盟北仑站 支鸣飞 严健中)见到省党代会代表、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时,她正对着走访收集到的企业纾困解难意见建议字斟句酌。

  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的大港社区,是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工业社区,目前,共有企业561家、职工近10万人。2008年成立以来,朱红明和大港一起成长,打造了“把企业当家业、把员工当家人”的家文化,企业都愿意对这位社区“大家长”说心里话。

  最近,肩负“大家长”和省党代会代表的双重责任,朱红明主动提高了实地走访频率,希望将企业的呼声带到会上。她总是先询问近期发展情况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告知最新出台的纾困解难政策及兑现渠道,并仔细记录每一条诉求。

  “优化中小企业用工问题,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引入人才、拓展招工渠道”“应当组织去当前发展形势较好的企业学习交流”“建议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补贴,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朱红明将收集到的共性问题梳理成文,有的写给自己,从社区层面加以落实;社区层面无法解决的,则形成意见建议,提交上级部门。

  十余年来,朱红明扎根大港社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化解企业的“烦恼指数”。今年4月,园区内不少公司的原材料被卡在疫情重点地区,一度面临停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朱红明和社工们加班加点排摸需求,迅速搭建起“共享货车”平台,为愿意“共享”货车的企业和有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截至目前,这一做法为工业社区内50多家企业解决了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问题,有效减轻了企业因物流不畅造成的损失。

  “上一次省党代会,我带去了工业社区‘小马拉大车’企业服务模式。五年过去了,从主动服务到精准服务,我们也在不断成长、迭代升级。”朱红明说。严守防疫“小门”,大港社区延伸出266个微网格,形成“星罗棋布”的防疫基层治理力量;推出“供应链超市”数字化平台,做强园区内共享经济,让企业在物资采购等方面拿到更实惠的价格,有效减轻成本负担;细化完善工业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让企业职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缝补、理发、小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服务……朱红明计划将这些年大港服务企业的新经验新做法带到省党代会,为全省提供参考。

  “十几年过去了,大港作为一个老园区,也面临着优质产业集聚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和公共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朱红明表示,她将继续立足本职,积极回应园区内企业和职工的不同需求,助推中小微企业共富发展,让更多大港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这里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

  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吴振我代表:奏响“三农”共富曲

  吴振我(左)正在开展农技服务。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记者 万笑影 王艳琼)“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我会带去省党代会”……连日来,省党代会代表、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吴振我奔走在田间地头,一边向农户们推广最新的种植技术,一边积极收集农民群众关于“三农”的新期盼、新愿景。

  实现共同富裕,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近年来,泰顺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但受限于地理、人才等因素,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乡村发展动能等方面存在差距。今年57岁的吴振我,已从事农技推广及科普工作35年。这个被农户们亲切地称为“身边的‘泥腿子’专家”的农技员,足迹遍布周边多个乡镇的田间地头,累计为近3万亩农田、果园提供全方位的农技服务,推广农业增产技术100余项,也见证了山区县“三农”发展的变化。

  “老吴,能不能跟省里说说,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老吴,帮忙问问专家代表,咱们村里的杨梅怎么提升知名度?”“老吴,请大家想想办法,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农户们对吴振我的信任,也述说着他们最朴实的诉求:让越来越多的人重回农村,从土地里找出路子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富。

  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期盼,吴振我深感肩上的重担。在仔细梳理这些意见建议的同时,他也认真思考解决办法,力所能及地推动解决,哪怕只是一小步。

  走村入户过程中,吴振我发现农户们对农机服务的呼声很高。仔细调研后,他结合温州正在开展的“共享社·幸福里”建设,联合科技特派员等力量,在里垟村和徐岙村成立了共享农机服务站,同时还把自己创新研究的果蝇综合防治、杨梅品质提升等技术做成视频和讲解小册放在服务站,并在“瓯江红”党建直播间推出“农事小讲堂”栏目,与所有人分享。

  作为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省党代会代表,最近,吴振我还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不仅先后前往泰顺多个乡镇农业基地了解农户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还走访了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科协等单位,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并听取意见建议。在他看来,只有加强合作与分享,凝聚各方力量,汇聚更多智慧,才能把山区县“三农”共富曲越奏越响、越奏越美。

  一次次下乡入村,一次次倾听心声,一幅现代农业农村的美好图景渐渐在他心中绘就——播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智慧系统对气象、土壤、水源环境等实时监测,景观农业、观光采摘等业态多姿多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乡间地头实现梦想……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带着这些愿景,吴振我对即将召开的省党代会充满期待。“我要把这些来自山区县最基层的呼声带到会上,也特别希望和代表们谈谈如何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在吴振我心里,这些问题,除了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山区县的未来,“我相信,省党代会确定的新发展目标,一定会让我们动力倍增、信心倍增。”

  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代表:让更多青春面孔扎根乡村

  陈重良(左)正在指导村民给茭白施肥。 拍友 陈勤幸 摄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记者 钱弘慧)“早上好!”一见到记者,省党代会代表、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就用他的标志性方式打起招呼。这不仅是一句问候,更是他来到达塘村后身体力行的干事精神。

  2017年初,在外经商多年的陈重良作为乡贤被邀请回达塘村担任村干部。“那时,村里穷得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矛盾纠纷也很多。大家觉得在村里没奔头,干活都提不起劲。”上任后,陈重良牵头投资建成156亩茭白基地,让百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干。同时,他带着村干部“天天早起、事事争先”,带动全村“人人追梦、年年攀升”。

  最近正值茭白收割期,又恰逢省党代会召开在即,作为省党代会代表的陈重良每天一早就要到茭白地里转一圈、帮个手、聊会天,收集村民关于乡村发展的建议。他说,只有和村民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搞清楚他们的想法,从而把基层的呼声带到省党代会上。

  翠绿的茭白田延绵成片,村民们弯腰穿梭在水田中,路边收割下来的新鲜茭白已堆成了小山。见陈重良走近,大家热情地打起招呼。陈重良一边微笑回应,一边随手捡起一根还挂着水草的茭白,剥开外壳尝了起来。

  “很脆很甜!”他边品尝边和村民们聊着天,从定价的“生意经”到切割的技术问题,无话不谈。听说陈重良要去参加省党代会,村民们都放下手上的活儿,围着他畅所欲言。说起对乡村发展还有哪些建议,大伙儿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农村能多引进一些年轻人才,提升村庄活力。

  这与陈重良的想法不谋而合。过去五年,达塘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落后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研学基地,还发展起民宿、高粱、茭白等多种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零到去年的超百万元。不过,陈重良心中总有一种忧虑,那就是村子“朝气”不足。

  达塘村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陈重良说,最近他专门召开了一次村两委班子会议收集意见,会上大家重点讨论起如何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投身村子发展。村干部纷纷表示,只有年轻人融入达塘,才能借助新的观念助力村庄发展。

  每年暑假,达塘村都会举办活动,邀请在外大学生回村走走,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陈重良感受到,很多年轻人有回家乡发展的意愿,希望有更多更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他们付诸行动。

  “我准备把农村对人才政策的期盼和建议带到省党代会上。”陈重良有个心愿: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孔扎根浙江农村,让乡村的“早上”越来越美好。

  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施俊天代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施俊天(中)与师生一起在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罗店村进行现场调研与测绘。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记者 徐子渊)临近毕业季,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施俊天更忙了。不过,每晚他都会留出一些时间,将当日收集的师生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归纳。

  这个习惯得从省党代会代表这一新身份说起。“为教育‘发声’,就得结合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作为一名高校代表,施俊天想借此机会,广泛收集意见,将高校的声音带到省党代会,多角度深层次探讨高校人才培养如何能与地方发展更好地实现互融共促。

  翻开施俊天的笔记本,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被分为学科发展、课堂教学以及就业三大类。针对这些意见建议,他逐个写下相关的教育政策,同时还关联起当下的发展热点,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共同富裕等内容,都出现在了他的笔记本上。

  今年,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计划新增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方向分为数字艺术与信息设计、乡村环境艺术设计、文创产品系统设计。施俊天表示,针对培养符合新时代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高层次、应用类设计人才,学院已经有了多年探索,但他还是想在省党代会时听听多方意见,不仅带去校园的声音,更带回会上的声音。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施俊天都格外注重“应用”二字。“学科研究方向贴合社会发展,不代表教出的学生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施俊天告诉记者,想要为高校教育“发声”,光收集意见建议还不够,还需加上身体力行。

  早在2006年,施俊天就开始带着学生参与乡村改造。“乡村的历史背景、建筑材料、生态环境、百姓习惯、产业发展等内容,都是我们在开始改造前需要了解的。”施俊天翻开电脑,里面保存着金华60多个村庄的改造提升方案,“每个村都有个性化的专属方案,符合村民生活实际需求,才能取得超预期的效果。”施俊天多次强调,他们的学科更偏向应用型,学生的论文也应写在大地上,而一个个乡村改造项目就是学生最好的“毕业论文”。

  “我很喜欢‘生长’这个词语。这是内生的机制,也是自然法则。”施俊天认为,教育亦是如此,法则不会变,但教育发展方向应紧跟时代潮流。“相信这个笔记本,带回来的时候会写满干货。”施俊天表示,省党代会将是他充电学习的好机会。对于参加省党代会,施俊天定了个小目标:会议期间做好笔记、深入学习、领会精神;会议之后,他将第一时间成为宣讲员,结合教学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方式,将省党代会精神传达给校内、院内师生。

编辑:庞舒青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