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卞嫣斐)“去下姜村啊,不用导航,全淳安的人都知道!”上了出租车,从千岛湖高铁站出发,沿着千岛湖环湖公路一路向西,驶向距县城42公里处--下姜村。2018年底,随着杭黄高铁的开通,千岛湖就像一颗遗落在民间的珍珠被“拾起”。杭黄高铁沿途景区串联成一条“中国最美铁路”线,而“网红”村下姜村就处在这条线上。
下姜村古名“雅墅峡涧”,意为山谷峡溪里的风雅村舍。走进村子,只见碧水穿村而过,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溪上木制廊桥连接两岸。此时此刻,如果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悠闲的秘境田园画面;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下姜村绝不是“避世小村庄”的做派;这里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与时尚感,让不少都市人都艳羡不已。
在我看来,下姜村是俏皮的,一个带有温度的地方。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下姜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农村率先实践的一个生动样本。初夏已至时节,记者来到淳安县下姜村,随着90后下姜村选调生村官的脚步一同走访村民,感受新时代下的乡村面貌,再次重温建国以来“穷山村”嬗变为“绿富美”的动人历程。
青山绿水唤回年轻人
山里人创出新天地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美丽是绿色的,我们是受益者,更要做建设者。”这是姜丽娟在今年6月初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上作为基层代表的发言。从小在下姜村长大的她,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理解得更为透彻。
下姜村,隶属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在浙西,下姜村一直很“有名”。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个十足穷山沟,199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为了“致富”, 山上的树也被砍得所剩无几,看出去尽是光秃秃一片。
“记忆中,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猪,露天厕所和猪圈羊圈,导致全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从小生活的经历告诉姜丽娟,要“走出大山去”,离开这里才能过上好日子。彼时的家乡是村里孩子们极力想要挣脱的贫穷“帽子”。
时过境迁,此时姜丽娟这代年轻人眼中的家乡,又是什么模样?家乡变近了,告别了山路和轮渡,从前千岛湖到下姜村辗转痛苦的3个多小时路程变成了轻松驾车四十多分钟就能直达。家乡变香了,曾经的恶臭不见了 ,换来是青草和花香。家乡变美了,曾经的“土墙房”不见了,眼前的是干净的村道和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庭院。
这样的转变,让已经在杭州定居的白领姜丽娟决定辞去设计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开起一间“栖舍”民宿重新过个“山里人”。家人在电话那头的召唤,也是姜丽娟内心抹不去的一股乡愁。近年来,像姜丽娟这样离开大城市回到下姜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90后小伙子姜磊就是最近加入“下姜民宿主”的一员。学布置、学摆盘,还要开拓客源,”新人”姜磊说还要跟着大姐姜丽娟学民宿经营。
从 2004 年起,下姜村开始走向振兴之路。15年来,下姜人拆猪圈、建沼气池,流转土地、开果园,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 " 绿富美 " 的代名词,也吸引着那些原本忙着“飞出去”的孩子,争相回家创业。
姜丽娟经营的“栖舍”民宿
截止到2018年年底,下姜村的民宿总量达到了30家,仅2018年就新开张了2家由90后年轻人创办的民宿。既能陪伴父母共享亲人团聚时光,又有不错的经济来源。尝到绿色“甜头”的年轻人,心里的打算越来越清晰,比起“常回家看看”,留在村里创业更是一个幸运的决定。
村里的年轻人多了,带动的是全村的生活态度与理念。咖啡馆、无人售货亭、5G水位监测系统等大都市才有的体验,也会“赶时髦”地学习引进到村里。开民宿,搞文创,下姜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于富庶的长三角和千岛湖这个“黄金旅游胜地”,更多的外省游客走进下姜村,成了村里的“回头客”。2018年,下姜村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873万元,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6.19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3010万元,同比增长139%。村集体经济收入198万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下姜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宜居十佳村”等荣誉,乡村振兴展示馆获评“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18八月,针对旅游业态不够丰富,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发展步子迈得还不够快等问题,村两委在实践基础上大胆创新,由村民“入股联营”,成立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笑着说,未来猪圈变餐厅,村里还要一座涵盖餐饮和培训为主的“下姜人家”综合体和一座山地帐篷民宿,预计每年营收能破千万元。
“想都不敢想的事” 实现了
70年见证梦开始的地方
1946年出生的姜金田老人,到现在还常说着,“村里现在的变化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14岁才小学毕业的他,经历过五十年代末大锅饭的日子,也经历过八十年代初全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常常吃不饱饭的生活。
姜金田心中的好日子什么样子?他半开玩笑地说,“我给孩子们取名国炳(同音“饼”)、国堂(同音“糖”)、国富。有糖吃,有饼吃,可不就是富了嘛!”老人朴实的想法却是那一代人心中最底层深切的期盼。
下姜村在1966年建起第一座发电厂,村里才渐渐通了电。现如今,年逾七八十的古稀老人在下姜村还有很多,他们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亲历村子蜕变的一群见证者。“当时,能通上电,有饭吃就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哪里还能想到,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姜金田老人激动地说道。
对于姜金田老人来说,家园的美丽变身是由一个个老百姓的温饱梦、致富梦、创业梦编织在一起的结果。在这个被称作“梦开始的地方”,人们始终带着一股子闯劲在坚持奋斗。
每每说起下姜村的“翻身记”,村里人总要提起那些担当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2003年4月24日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他走访调研,在农户家召开座谈会,悉心指导村里的各项工作。
“当时习总书记跟我握手问候的时候,我心头一暖,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姜金田老人感受到的温暖,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始终抱着一切为了人民这个坚定信仰的最好印证。这就是乡村发展的底气。
右为姜金田老人
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下姜精神也吸引了“外来客”的青睐。2019年年初,山西人乔梁对下姜村一见钟情,投资开起了一家咖啡简餐厅—姜小馆。北欧风格的装修,总是能吸引到不少来往游客拍照。
回望过去,下姜人一步步实现了“温饱梦”,进而实现了“小康梦”;现在正撸起袖子,继续奋斗,争取早日实现“振兴梦”。下姜精神在时光的冲刷中历久弥新,在阡陌田园发出乡村振兴时代最强音。在这里激发出的最浓郁、最真挚的情感,不只是怀旧的过去式,更是指引新一代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在时、将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