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潘心怡 通讯员 陈康)这里的古镇生活,不是千篇一律的,原住民永远是这里的主角,也正是一种种不同的生活体验,造就了现在的西塘。它喧闹但不喧嚣;它纷繁,但不纷扰。用特有的烟火气息,包容着人与景的共生。
在景区核心区的安善桥下,有一家永远忙碌着的饭店,老板丁国强是土生土长的西塘人:“这家饭店,是跟西塘共同成长的。”只要一聊起饭店,老丁便有说不完的话。
1996年9月,浙江西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7年3月8日迎接了首批游客,这个平静的小镇开启了蜕变的步伐。1998年,丁国强原供职单位破产清算,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对于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他来说更成为了一个重大变故,古镇桥头上,从没几个人到熙熙攘攘的游客,一句话飘来:“这里吃饭的地方太少了”,丁国强便心下有了计较,1999年4月4日,自己做厨师,爱人当服务员,四张桌子,西塘景区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饭店“钱塘酒家”正式开张了,这家用老丁祖宅返修的“夫妻店”,在西塘一做,就是20年。
钱塘人家的“前世”与“今生”
其实,西塘是一个有着2600多户原住民居住的社区,这里的村落形成于唐,25万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多保留着明清遗风,拥有着丰富的建筑史、民俗史,一片一瓦都是现货的历史典籍,保护传承刻不容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在考察西塘时亦赞叹:“西塘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蕴含在生活中。”而生活,正源于像老丁一样的平凡西塘人。
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丁国强从一名下岗工人成为了一个“下海”老板,也得益于西塘古镇文旅的不断发展。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陆丰告诉记者,西塘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藏富于民,最终目的是让西塘原住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老丁的饭店,原先是自家祖宅,为了符合古镇发展,保护传统建筑,景区相关部门曾多次上门协助设计、规划,让老宅在不改风貌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实用,不仅让百姓生活在风景里,更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西塘樱花雨 李梅摄
随着西塘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开发,老丁的店也逐渐扩大了规模,从账本上的来自上海客人的第一单,消费100元,到如今两家店面年销售额总计高达八百多万,他连连重复着一句话,西塘旅游改变了他的命运。当然,除了自身的发展,老丁还为西塘原住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我们店里的服务员,有的从下岗到现在,都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买好了房子哩!” 这种实实在在的旅游红利,不仅写在了报告上,更装进了原住民的钱袋子里。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原住民的命运,还拨动了他们心中的那根“文化传承”的心弦。“随着景区不断的开发,老百姓们对古建筑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忽视景区内的老宅,自发地开始修葺、修缮水乡特有的房屋建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改变,也践行着西塘景区一直倡导的“保护文化DNA,合理追求GDP”的基本理念。现在,在景区内,你可以听到嘉善田歌,你可以学习如何制作盘扣,还能尝一口西塘特制的八珍糕,这种文化基因的保留与传承,则是对于区域文化最大的尊重与敬畏。
西塘版画
精美盘扣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古镇最密集的地带,每个古镇都是一个多侧面立体,发展步调跟随古镇特色而生,而保持思考、保留初心,是每个古镇发展历程中必须遵循的客观原则。西塘始终抱着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发展,不仅将目光放在了自身,还希望能够在区域内主动地与毗邻古镇交流、融合,今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古镇文旅创新大会在西塘召开,来自沪苏浙皖的15家古镇齐聚一堂,为摒弃偏见和通力合作提出了思考与交流,这一次,西塘又走在了前面。
“西塘从发展到现在,一路伴随着国家政策红利走过来,从1986年西塘古镇提出保护古镇的概念,到1996年发展旅游,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取得活态化保护,西塘不断在努力实现景区全域化目标,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旅游开发成果。”陆丰说到,其实,回首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的古镇文旅发展,西塘的确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