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壮丽70年 > 说变化  正文

记者跟随“母亲微笑行动”,远赴云南见证133位唇腭裂患儿接受公益手术——

29年,找寻失去的“微笑”

2019-06-18 20:25:26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吴佳妮

zjrb2019061800009v02b026.jpg

  韩凯(右三)和满脸笑意的孩子们。

  浙江在线6月18日讯(记者 吴佳妮)拥有一个灿烂的微笑难吗?对正常人而言,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很多唇腭裂患者来说,那却是梦想。如果身处贫困地区和医疗条件欠发达地区,梦想更是遥不可及。

  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一直在汇聚点滴力量并持续传递着。1990年,杭州整形医生韩凯发起了“母亲微笑行动”医疗救治行动,全国各地志愿者纷纷加入,免费为贫困地区的唇腭裂患者开展治疗和手术。如今,“母亲微笑行动”已走过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行程数百万公里,组织了近200次志愿医疗活动,惠及3万多名患者。

  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年3月,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在杭州市温州路正式开院。韩凯说,这意味着坚持了29年的“母亲微笑行动”,从此有了固定的行医场所。

  许多人好奇,这29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不久前,我加入“母亲微笑行动”,跟着韩凯来到云南曲靖,3天时间内亲眼见证133位患儿接受公益手术,感受着其中温暖又磅礴的善意。

  “我忘不了那种渴求的眼神,

  想给他们一个希望”

  今年63岁的韩凯身上穿着统一的志愿者T恤,说话慢慢的,声音低沉,脸上一直带着笑。他是留学海外的整形科专家,上世纪80年代,和爱人一起回国筹办杭州整形医院,也带回了“微笑行动”。

  1990年11月28日,国内第一台“微笑行动”手术顺利进行。第二年春天,一场中外整形外科医生联合开展的“微笑行动”,在杭州整形医院启幕。“那时候想得很简单。”韩凯说,“就是让中外医疗技术和器械得以沟通和交流。”

  然而,因人手、设备、药品、时间等限制,无法给所有报名的患者进行手术。这时就会有一双双手拉着韩凯的衣袖,反复问:“今天我们能不能排上?”韩凯记得,当时有一对老夫妻,早上来傍晚走,直到活动最后一天,医疗器材都已开始陆续打包,这对老夫妻依然没有放弃:“我们的孩子不怕等,明年还有吗?你们还来吗?”

  听到他们的渴求,韩凯悄悄走到人群背后,默默拭泪。回忆起往事,他感慨地对我说:“我想把这件事做下去,只是想给他们一个希望,你能理解吗?”韩凯的话语里带着几分急切,我连连点头,我能懂,因为29年后,同样的一幕在我眼前发生。

  5月16日,我跟着“母亲微笑行动”走进云南曲靖。在曲靖妇幼保健院门诊大厅内,唇腭裂患儿术前筛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位年轻妈妈得知自己的孩子无法进行手术,落泪了。

  孩子的小脸肉嘟嘟的,尽管嘴唇上有道豁口,但一逗就笑,十分可爱。韩凯和志愿者们轮番抱着孩子,安慰道:“孩子太小,才4个月,体重也没达到手术指标,不急的。”

  垂泪的母亲、活泼懵懂的宝宝,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揪心。不仅仅是这一位患儿,筛查现场还有更多因感冒、年龄、手术时间间隔不够等原因无法手术的患者和家属,听到一句“你们回去吧,这次做不了”,眼神都瞬间黯淡下来。

  然而与20多年前不一样,这一次,韩凯可以给出一个宽慰的答复:“等孩子大一些,我再来给他做手术,一定把宝宝的嘴唇做得漂漂亮亮的,说不定比别人的嘴巴还要好看。”

  从最开始的不忍心,到每一次的不忍心,“母亲微笑行动”公益活动开展了一年又一年,同一个地方,去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29年过去了,它依然在路上。

  “很幸运,最初的承诺我们做到了。”说起这段常人难以想象的历程,韩凯却显得格外云淡风轻。

  “希望用这股力量,

  把孩子们往更好的道路上推一把”

  韩凯的“幸运”,源于身边一群自加入后就不离不弃的“小伙伴”——来自全国各地相关的医学专家、千余人的医疗志愿者团队。这次曲靖之行中,6名主刀医生,6个手术台,从早上8时半开始,一直到晚上8时,没有任何休憩。3天时间,“母亲微笑行动”曲靖之行共诊治了133名唇腭裂患者。

  “宝宝乖,嘴巴张大,让叔叔看一看,乖一点叔叔就给你贴纸。”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孙豪,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一批跟着韩凯走南闯北的医疗志愿者。如今,他已是杭州整形医院整形科主任医师。

  诊疗中的孙豪逗小孩很有一手,即使与陌生人聊天也能侃侃而谈,但唯独问起为什么来参加“母亲微笑行动”,他的回答简练干脆:“老韩说缺人手,我就来了呗。” 宁波李惠利医院口腔科主任周昌龙是个大嗓门,同样言简意赅:“挣钱当然重要,但总不能掉到钱眼里去。这件事做着开心,大家还能像朋友一样聚聚,为啥不来?”在他们看来,无需质疑这样的奔波是否值得,这已是一种习惯。

  韩凯说,他们要用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去帮助最贫困的人群。在曲靖妇幼保健院的语音训练室里,我终于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因为这些孩子和家长,缺的不仅是钱,还有对唇腭裂的正确认识。

  “他们真的不懂。”马思维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的主任医师,负责患儿的语音评估,“他们以为只要做一次手术,唇腭裂的孩子就能口齿清楚地讲话了。其实唇腭裂患者的治疗是序列治疗,想通过一次手术就解决是不现实的。”

  然而有的家长却很难理解这些话。一个小男孩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说话依然口齿不清,他的爸爸来寻求帮助,一开口就是方言。家长说不清楚,听的人更糊涂。不过,这并没有难住马思维:“快,去叫个当地志愿者来翻译一下。”

  经过沟通,并与孩子说话互动检查,马思维给出了治疗方案:在家多做语音练习,隔一段时间达到手术指征后,再到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做手术。“能听懂吗?要怎么做,和我重复一遍。”小男孩年迈的爸爸似乎有点慌了神,嘴巴张了张,什么话都没说出口。

  马思维神色未变,又重复一遍让对方复述,来回三遍,这位父亲理解了她的话。“手机有微信吗?”她翻出微笑行动慈善医院二维码,“用的是老人机?没事,我帮你把电话抄下来,到时过了农忙,记得打电话,到杭州去做手术,家里实在困难的话,路费也是可以资助的。”

  一个孩子,单单语音评估,就花了20多分钟。“习惯了!”马思维长舒一口气,继续叫下一个患儿进来。

  在“母亲微笑行动”中,从术前筛查、语音评估,到入院等候、术前陪伴、术后指导,患儿和家长身边总是洋溢着一张张笑脸。这次曲靖之行,一共出动了107名志愿者,只要有问题,立即就有人来解决。

  马思维说,付出十倍的精力和时间,就是希望这股力量能把孩子们往更好的道路上推一把,让他们与普通孩子的差距更小一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或许就是这毫不起眼的一把力,个体命运从此就改变了。”

  “我们修补的不仅是嘴唇,

  更是他们的梦想”

  5月19日,陆续有患儿出院,整理物品走出病房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是真实的,他们被改变的未来也是可期的。

  韩凯告诉我,他曾遇到过一个叫沙娜提的哈萨克族姑娘,与生俱来的缺陷曾让她觉得自己“像个活在地毯下的小虫子”。接受了很多次手术和语音辅导的她,现在终于可以像普通女孩一样,在伊犁草原上翩翩起舞。不再有人嘲笑她,而沙娜提的世界也不再局限于草原、放牧,小小心灵中种下了大梦想:“我要努力长大,变成和他们(志愿者)一样的人。”

  “我们修补的,不仅仅是嘴唇或上腭的一道口子,还有他们的梦想、与家人的关系、乃至未来的命运。”韩凯说,这是最大的成就感,是团队中每个人坚持下去的动力。

  “母亲微笑行动”29年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医疗志愿者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是任何时候就能说走就走,碰到突发状况,实在走不了的,韩凯就得想办法满世界找医生临时替补上去。

  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单靠志愿者奔赴现场的流动式救助,有其根本性缺陷,很多唇腭裂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手术,如果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会让很多病人后续治疗成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成立一家慈善医院,可以募集救助金,让患者可以找到我们。”韩凯说。但这样的做法没有先例可循,很难通过相关部门审批,选址更为难,“有人觉得家门口有座医院特别晦气,就坚决不同意。”

  最困难的那一步走过去了,前面便豁然开朗。

  当“母亲微笑行动”的涟漪效应不断扩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稍稍改变人生的行进轨迹。目前,已有超过两万名“母亲微笑行动”的非医疗志愿者,负责团队义诊过程中的记录、打理日常琐事等工作。他们原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献爱心活动,没想到却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10岁的戴佳茵是“母亲微笑行动”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国际学校念书的她有自己的困惑:“我们有一项考核,叫做关爱,但什么是关爱?难道借给同学一块橡皮就叫关爱了?”短暂的志愿者时光,或许并不能给她答案,但她明白了,很普通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就变成关爱了。

  不止来一次,才叫关爱。“母亲微笑行动”走过了29年,非医疗志愿者已成庞大的万人团队。杭州交警周维、房产咨询师兰洪海、物流公司老总陈栋……他们原本素昧平生,却在此重塑人际关系,发现并创造了自己的价值。

  韩凯说,自己会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而善意的传播永无止境。“这些来医院做手术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忘了这里的一切,但他们肯定能记住,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里,被帮了一把,那么他们也会这样去帮助其他人。”

标签:微笑行动;母亲微笑行动;唇腭裂 编辑:王艺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