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壮丽70年 > 说变化  正文

“农村幸福社区”是什么模样?记者走进温岭沈岙村

2019-06-26 08:03:0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赵静 通讯员 吴敏力 毛海挺 杨鹏

  浙江在线6月26日讯 温岭大溪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强镇。镇区四处林立的高楼,带来强烈的现代化气息。

  然而,走进沈岙村,只见村口碧水泱泱,夹岸桃柳成荫,不仅闻不到“工业味”,反而像是来到了一处桃源胜地。尤其是村子里的古牌楼、古书院、古台门、古塔、古樟树,还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曲回辗转的文化长廊、栩栩如生的凉亭壁画,处处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文化味。

  沈岙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如今,它以这种独有的气质,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着力打造一个文化领航的样本。

  日前,我们来到曾荣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沈岙村,探寻它的幸福奥秘。

CshKHl0SaFCAejMuAAJL7TYgoEs211.jpg

环境优美的沈岙村。通讯员 毛海挺 摄

  耕与读 立村之魂

  上午9时,41岁的沈岙村党支部书记潘华志站在斗山书院前等待我们。书院创办人明朝潘康的雕像立在楼前,殷殷地注视着后人。“这是沈岙村的灵魂。”潘华志说。

  宋太祖年间,南唐李后主重臣潘佑的第三子潘得载来此创立基业,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沈岙村,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姓潘。

  古色古香的书院内,绿树繁茂,鸟雀叽喳叫得欢快,两位老人在凉亭里执子下棋,几个年轻人在篮球场内挥洒汗水,妇女抱着孩子在文化广场上流连。潘华志介绍说:“现在人少,晚上那才叫一个热闹,腰鼓队、舞蹈队、书法队等把公园都挤满了,我们还是‘浙江书法村’呢。”

  “耕读承千年,文化传书香”“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强身健体、读书明理”……走在文化长廊,每一块木牌都饱含了期许和鼓励。

  明代,沈岙潘氏繁盛一时。潘康、潘禄兄弟俩,一个富有赀财,一个学问出众,教出了进士叶良佩等学生。潘氏兄弟建斗山书院,方便乡里子弟求学。数百年来,潘氏家族秉承祖训,勤学耕读,村史中明确记录在册的进士有30多人,秀才以上达100多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斗山书院重建于2014年,遥想当年,书院的门口,进出为鸿儒,往来无白丁,风光无限。

  重孝悌以重人伦,明礼让以厚风俗……廊壁上,刻着前人留下的宗规族训、家风家训、历史沿革等。“这是每一个出生在沈岙村的潘氏人从小到大不断接触的文化。”潘华志一路走一路介绍,语气里掩不住的自豪,“我们已修过13次家谱,这是字辈谱,像老书记潘明奎是‘明’字辈,理晰义明的‘明’,我儿子是‘善’字辈。”

  字辈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有着不忘祖根、修身齐家的意蕴,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比较陌生,但在沈岙村一直延续到现在。

  书院前,方方正正的田地左右接着山岭,前方连着天空。稻田翻耕着,我们仿佛看到,书声合着麦浪,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且耕且读,一季复一季,在方田上播种书声、收获书香。

CshKHV0SaFGAXQddAAIibiOLlus421.jpg

走进沈岙村,看村民怡然生活。通讯员 毛海挺 摄

  绿与富 治村之路

  “这里,以后要建美食广场。”

  “这里打算建一个荷花池。”

  “耗资800万元新建成的综合楼即将验收,对外出租后,又可以给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了。”

  ……

  沿着刚建成的游步道走来,潘华志满眼都是干事创业的热切。

  农家菜园里,豆荚、蚕豆、油菜、土豆、小青菜等长势喜人。78岁的潘明柏拎着锄头给包心菜锄草,离得老远就大着嗓门热情地喊“华志”。潘华志笑着叫了声叔,就带着我们大步走了过去。

  潘明柏停下锄头告诉我们:“以前都是门前屋后乱种菜,这里就是块废地,没想到重新规整划分,菜园子也成了风景。绿化还是村里党员在去年夏天带头搞起来的,弄了一个多月,人都晒得黝黑。”

  曾几何时,沈岙村这般田园美景已经黯淡。为发展经济,家家户户办起机床水泵小作坊,村庄面貌变得脏乱差。

  2010年,村两委痛定思痛,召集村民代表、村民多次商议,终于形成共识:口袋富裕了,并不等于生活就幸福了;沈岙村的立村之本是文化,但除了传统文化,还要倡导绿色文化。

  从此,沈岙村在村民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开始大胆探索实行村民居住区、工业集聚区、文化休闲区、农业特色区的“四区分离”,使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过文昌桥,一幢幢规划有序的小康型住宅,叫人眼前一亮。村里有450户,近1500人,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家都建了小康型住宅。村干部还告诉我们,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300万元。

  门面靓丽,“里子”怎么样呢?我们继续往里走,只见村里的小道小巷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栽种花草,让人赏心悦目。一株千年古樟树屹立在村庄深处,与樟树同龄的明代古台门守护着村落。据说,现在村民嫁娶也都要从古台门经过。

  工业区则位于村庄西面,路上车来车往,两侧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机床水泵企业。

  去年,大溪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潘华志还带头将自家厂房拆了。他说:“小时候环境好,河里的黄鳝想抓几斤就抓几斤。现在村民生活富裕了,环境千万不能落下。”家人起初埋怨他,因为晚一年拆,就少损失五六十万元。“我不带头拆,怎么做其他人的工作?村里正处于转型期,早点改造,早点获益。”潘华志一番话朴实真挚。

  孝与礼 兴村之梦

  沈岙村部大楼门口,挂着一块“沈岙村社区组织服务站”的牌子。29岁的代办员郑霞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登记簿,翻开来看,上面记录了村民每天的代办事宜,代缴电费、充话费、取款……代办事项琐碎却熨贴人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小彩告诉我们:“服务站内设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斗山锣鼓队、太极拳队等13家社区组织,既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提升了自我服务功能。我们每天都有活动,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村炊烟起,一旁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飘出了饭香。今天的菜是鲳鱼、菜花和蚕豆。75岁的潘玉宝自带红酒,和老友谈天说地。

  “您每天都来这儿吃吗?”我们忍不住跟老人唠了几句。

  “来呀,我中午晚上两顿常年都在这儿吃,一顿饭只要4块钱。村里60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来吃。”潘玉宝呷一口酒,夹一筷子菜,惬意地眯起眼睛。

  墙面上贴着周一到周日的菜谱,我们细细看来,发现每天不重样。

  我们还从潘华志口中得知,老年公寓的建设已在筹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梦想,在沈岙已基本实现,并不断完善。

  不仅如此,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沈岙村大力倡导民主治村,村两委班子带头给自己立规矩、戴“紧箍咒”,用村规民约管人、管事、管钱,褒扬善行义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孝悌礼义,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融入了村民们的心田。

  目前,沈岙村正在积极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潘华志对我们说:“文化是沈岙村的最大特色。沈岙村要发展,就要打好‘文化牌’,把优秀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让村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共建美丽乡村。”

  “我在村里租房住了6年多,没挪过窝。”来自湖南的阳云笑着告诉我们:“村里人都很和善、有礼,环境也很好,感觉在这里生活特别幸福。”

  从史料和今貌,我们读懂了沈岙村兴盛的奥秘:耕读传家、绿富治村、礼义兴村。

标签:农村;幸福社区;乡村振兴;现代农村 编辑:沈正玺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