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将“三不朽”功德定义为“立德”“立功”“立言”。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正迎来一个“立言”的“黄金时代”。
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社科界委员,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要求,也延续着对社科界开拓创新的一贯期待。
这是一片实践的沃土,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砥砺奋进,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把中国的事说清楚”,这已经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职业所系,更成为全社会的期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乘势而上、推陈出新,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立言”机遇。
理论与国家地位和发展权利紧密相连。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由理论建构起来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有效解释实践,社会制度、实践范式选择的多样性才会拥有话语支撑、理论支撑。
继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理论创新上有实质性建树。当然,这种建树绝非是自闭于书斋的自我运动,而是走向火热实践,为人民代言,为时代抒写。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这种建树必须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蕴藏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见识、智慧。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解释世界、揭示规律,同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真正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