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正在上演。 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婷)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一艘红船,承载着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嘉兴南湖放飞了开辟中国道路的梦想。正是这一方土地上点燃的星火,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时代。
浙江的文化建设,亦充满首创精神。在这里,浙江人创造性地将“文化观”与“发展观”嫁接在一起——
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用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性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出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浙江,带着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带着创新创业的人文精神特质,在生机勃勃的文化实践中,锻造着文化自信的生命力。
人文之光,再续光荣与梦想。
迈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路上,浙江,一马当先。
知行合一
坚持不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理论,是“行动指南”。
这些年来,浙江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认真续写了“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下了一盘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手棋”。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浙江由此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重学习,蔚然成风。
干部爱学习,在浙江已是一股风气。省委常委会经常定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制定学习计划、审定学习方案、主持学习活动。浙江在中宣部、中组部党委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作交流发言。
省委专门制定印发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各级党委健全完善了相关学习机制,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推动学习的常态化长效化。
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研讨会、学习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对省管干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浙江干部爱学习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制度,持之以恒。
浙江首创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并向师生上形势政策课的制度,有效引导了广大师生坚定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捍卫者、实践者。
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十八大以来,省领导深入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110余场次。
浙江还建立了设区市和相关省直单位领导干部担任高校思政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组建了省直部门领导干部高校思政教育讲师团,领导干部上讲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出成果,融会贯通。
浙江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牵引,集聚社科研究力量,组织理论研讨活动,不断加大对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的合作攻关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质量的成果。
2015年,《中国梦与浙江实践》(七卷本)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社科院和浙江省委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宝贵经验。
浙江牵头的“红船精神”研究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课题、“四个全面”战略与“八八战略”研究课题等还被列入全国“马工程”和中特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被中宣部列入15家全国中特研究中心之一,进一步打响了浙江理论工作品牌。
虚功实做
激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增强文化道德支撑力
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实实在在落地?
浙江破解的密钥是:虚功实做。
这实招有温度。浙江,价值坐标融入日常生活,春风化雨引领文明风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好家风”为载体,带民风,扬社风,促政风。隐藏其后的,是“家国同构”的思维逻辑。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以“乡贤文化”为纽带,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回答的,是“城市化浪潮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难题。
社会正气和正能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
更惊艳的,是影响全国的浙江“最美现象”,老百姓身边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不断涌现。从“盆景”到“风景”到“风尚”,浙江的“最美现象”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具有丰满的立体性、多维性和可持续性。
遍布浙江的65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
一个“礼”字,成人礼、感恩礼、敬老礼……在当代农村重新建构了公共礼仪体系;
一个“堂”字,村史村情、乡风民俗、时事政策……把各种文化节庆、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齐聚一“堂”;
一个“家”字,订家规、揽家事、树家风……在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分工负责文化礼堂工作的基础上,还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理事会制度,促进文化礼堂常态有效运行。
文化礼堂,接续了乡村文脉,也孕育出一片绿意葱茏的精神天地,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典范。
这实招有深度。浙江,不断深耕本土经验,铸就不竭精神动力——
与“钱塘自古繁华”相适应,浙江的文化基因里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动。引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模式”背后的精神因素和文化成因,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浙江一直在总结和凝炼浙江发展的文化基因,挖掘激励浙江继续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了引领浙江的精神原动力。之后,又一脉相承地凝炼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本土化的注脚。
这实招有广度。浙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浙江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嫁接,构筑起了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弘扬之清晰可见的浙江风貌。
2005年,浙江提出的文化研究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工程实施十多年来,设立研究项目811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攻关,出版学术专著达1000余部。
在浙江大地,还有“我们的节日”、“国学文化进社区”等各种主题实践,让现代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温润了心灵。
“送”“种”结合
输血造血并重,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这块土地上,文化创新是一种自觉的习惯。不管怎么求新,万变不离其宗——以人为本。
2005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省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
浙江的答卷很出彩。浙产文艺精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包容并蓄,雅俗共赏,“金杯”和“口碑”两不误。
以影视为例,浙江已成为全国影视的副中心。《超强台风》,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特技走向世界”的标杆之作,完成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现实转型,也实现了票房丰收;《大圣归来》口碑爆棚,还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鸡毛飞上天》收视率飞上了天,还入围“白玉兰奖”……
浙江是怎么做到的?
以点串面——浙江创造性地提出了“东海明珠”工程,以明显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推进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领跑全国。这些年,浙江又与时俱进地建起农村文化礼堂,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升级、自我管理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浙江美术馆、浙江音乐学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为浙江打造了一组组文化地标。
打免费牌——博物馆免费开放,图书馆免费开放,5A级的西湖景区免费开放……一连串“免费”,每一个都是全国“第一”。免费开放后,仅一家浙江省博物馆的平均年参观人数就超过了140万人次,是原先的3倍之多。
“输血”和“造血”并行——为使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形成自生机制,浙江创造性地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这厢,加大每年“送文化”的力度,形成了“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
那厢,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举办文教科卫体等各类辅导活动,培训农村文化队伍、骨干达几万人次。
熔旧铸新
改革释放巨大活力,拥抱“万亿级”蓝海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敲响开市钟。
这令人振奋的钟声,不仅代表着一家互联网文化企业的上市,更意味着浙江经济形态的升级。
从“温州模式”到“义乌现象”再到“阿里风云”,浙江正一步步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智造和浙江创造。
一方面助力智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作为高科技和高文化联姻产物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引擎”。
一方面勇立潮头。浙江文化产业本身也朝着“万亿级”发力奔跑——是“十三五”时期浙江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
我们看到,文化领域的“中国第一股”纷纷花落浙江:宋城集团,中国演艺第一股;华谊兄弟,中国电影第一股;华策影视,中国电视剧第一股……这些已然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军者。
若要探究原因,以改革促发展,给了浙江甜头。
2003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改革释放出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浙中小镇横店,借力文化产业,一跃成为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在新近公布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浙江文化企业榜上有名。
若要追究路径,熔旧铸新,浙江是这么做的。
杭州城南凤凰山脚下的之江文化创意园,就是诠释了“创意”的一个存在。
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杭州双流水泥厂,一度水泥产业兴旺。为了保护青山绿水,文创产业取而代之,成了以新媒体、动漫等为重点的文创园区。
若要寻找特色,民间的力量和智慧,是浙江的成功密码。
浙江自古民营经济发达,民营文化企业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带着“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他们激情燃烧。从初创到拓荒,再到政府引导规范下做大做强,这是很多浙江民营文化企业的共通之处。
从个体到群体。浙江文化产业的布局,还带着超级集群的战略构想。
2014年以来,先后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就有越剧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去年以来,又推出22个文创试点街区——两者已成为浙江区域文化产业腾飞的“双翼”。
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就这样,朝着梦想的江海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