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浙江党代会专区首页 > 省党代会全媒体播报 正文

文明之花次第盛开——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2017-06-11 10:13:1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zjrb20170611f0043v03b003.jpg

“小青荷”志愿者服务G20杭州峰会。 浙江在线记者 胡元勇 摄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钱塘两岸,人文荟萃;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目之所及之江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全面融入“两美”浙江建设的肌理。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歌,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传承着平实质朴的乡土民风,共建与己休戚相关的文明城市。

  这些文明现象、文明行动吹拂进钱江两岸每一个角落,塑造起新一代浙江人尚礼自信的文化筋骨。

  对准坐标

  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定海神针”,它离我们那么近,它既是枕边书,又是耳畔歌,是社区、街道里开展的志愿服务,是一个个俯拾皆是的“最美”细节,是城乡遍吹好家训好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转化为城乡居民的自觉追求和切实行动。

  每逢月中,杭州市民朱鸿就会在省文明网翻阅当月“浙江好人”的动人故事。自2012年以来,全省率先在全国部署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5年来,“最美浙江人”正发生着由个人向家庭拓展、由个体向群体延伸、由单位向行业辐射的喜人变化。截至目前,已有1341例先进典型入选浙江好人榜、335例入选中国好人榜,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浙江骄傲”“青春领袖”等最美人物,成功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做好人,引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新风尚。

  安吉县递铺镇双一村村民朱梦熊,虽年近80岁,依旧能流利背诵《朱氏家训》的全部内容。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2014年,我省在全国较早探索家风建设;2015年,全面部署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去年,又召开全省好家风建设推进会,深入推进好家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德清县新安镇舍北村,孩子们和两位年轻志愿者度过了难忘的暑假。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吴小琪、何婷在当地开展社会实践,同时也是“春泥计划”的志愿者。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春泥计划”,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正逐渐形成区域品牌,成功打造出嘉善“善文化”、仙居“慈孝文化”、义乌“信义文化”、德清“德文化”、长兴“和文化”等,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春风化雨;当下,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五大创建活动,使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全覆盖,画出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最大同心圆。

  文明新风

  劲吹广袤乡野

  酒席最高标准每桌800元,不喝单瓶50元以上的白酒……每逢婚丧嫁娶,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村民如数家珍,背出这一串串“不能”。这份饱含乡土气息的《文明婚丧约定书》,已成他们的行动自觉。

  新形势下,如何运用新的群众性文明创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省文明办凭借文明城市创建凝聚力强、影响力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用明显的优势,对文明城市创建载体进行转型升级,开展了“浙江省文明县(市、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拓展了创建的范围,深化了创建的内涵。

  不久前,宁波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风文明建设意见,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套乡风文明“组合拳”,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广大农村的文明程度。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我省农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农民口袋日渐鼓起,但同时还存在着陈规陋习。全省各地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宣传引导、强化制度约束等手段,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2015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全省乡风文明建设指明方向,让文明新风劲吹广袤乡野。在舟山嵊泗,通过注重乡风民俗文化传承,培育了一批“一乡一品”海洋文化品牌。在衢州江山,围绕将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美丽乡村的新窗口、会客厅,百姓文化的赶集地”目标,该地大力整治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去年9月,中央文明办确定温州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温州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涌现了许多新风尚。如乐清市南塘镇鲤鱼山村在殡葬改革上提出了“十个严禁”;平阳县万全镇冯宅村以弟子规学校、大榕树讲坛为阵地,使学孝、行孝蔚然成风,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心村”。

  留住根,记住魂。越来越多的村庄和村民正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更用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与反哺,倡导文明乡风,为生于兹养于兹的土地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不正是我们期盼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故乡么?

  志愿服务

  扎根之江大地

  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否,在于能否让人时时体味到人文关怀,处处感受到踏实温暖。

  我省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在帮扶群众、保护环境、抢险救灾等众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遍布城乡的志愿者们,将做好事变成了浙江人生活的新常态。

  在北仑,送粥奶奶陈杏娣在一月的寒夜里送粥;在江北,管道工叶雷脱掉外衣冲进二月冰冷的水柱中堵住了漏洞;在温州,“红日亭”内的爱心老人们40余年不间断地夏送凉茶冬送粥……

  我省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打造了“小青荷”“微笑亭”“武林大妈”“小梧桐”“红立方”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

  最是文明花开时。伴随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之江儿女的精神家园必将春风拂面、繁花似锦。

标签:精神文化 编辑: 王艺
相关阅读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