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新能源智造工厂拥有全套国产化自动光伏生产设备,体现了目前国内多项光伏组件的最高制造水平。图为工人配合机器人进行生产。浙江在线记者 魏志阳 摄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人杨万里的这四句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时常引用。他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好比爬山越岭,上了一定的高度就过了一个坎,然后又要面对另一个高度,过更高的坎。”
回溯这10多年来浙江经济走过的转型升级之路,恰恰印证了这一科学论断。而支撑浙江经济不断爬坡过坎的动力和指针正是“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深刻蕴含着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内在要求,一以贯之地要求推进浙江转型发展。这些年特别是最近5年来,浙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出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创新驱动、八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当下的浙江经济,正在逐渐开辟出全新的发展境界: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正在新的层次上趋向新的平衡。
增长与转型
2003年的浙江面临着一个战略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浙江经济已经具备相当大的体量,成长的烦恼也开始显现。率先发展的浙江,最早遇到了缺地、缺电、缺水的窘境,要素瓶颈让发展难以为继的警告正在变成严峻的现实。
这是一座陡峭的山,一路布满荆棘。
在2003年7月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大幕就此拉开。
这是一场艰辛持久的经济转型升级。针对当时浙江成长中的烦恼,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论,强调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一套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实践证明,这一套组合拳是行之有效的,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浙江经济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
速度与效益
今年一季度31省(区、市)经济成绩单上,浙江一枝独秀!GDP增速最高,为8%,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评价称,这个成绩“多年少有”。
2001年以来,浙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同之处在于,这10多年来,浙江经济增速在全国的位次一路下降。及至2009年,浙江经济结束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当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为3.4%,在全国的位次变成了倒数。
浙江人很早就从“贴地飞行”中觉察出了不安,在过去形成的那种发展模式(专业市场+乡村工业化)下,一段时间内,浙江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如果还依靠这样的惯性,很可能走进死胡同。
浙江有6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涉及170多个行业,20多万家企业,但有人说它们“铺天盖地”多、“顶天立地”少——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消耗大。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也毫无效益可言,而且不可持续。
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在“腾笼换鸟”计划中,九大行业的430多个项目被打入“落后制造”的“黑名单”,一度浙江GDP增速落入全国20名开外。但这是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浙江人深知,企业外迁、技术改造是眼下的事,GDP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培育新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经济转型升级要经得住阵痛,舍得付出代价,主动转、及时转可以得到长远的收益。
去产能,浙江从未手软。杭钢是浙江近年来大力推进去产能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9月,“十三五”全省钢铁产能压减计划已经全部完成。其中,杭钢半山钢铁基地的顺利关停所压减的炼钢产能占到全省压减计划的49.5%。不久前,浙江积极去产能,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腾笼换鸟”的新空间滋养了新兴产业,兼并重组的新合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机遇推动了浙江高水平开放发展,最终迎来“凤凰涅槃”。
去年10月,浙江省环保集团成立,而组建该集团的正是浙江黑色金属冶炼业的龙头老大杭钢集团。关停半山钢铁基地后,杭钢腾出手来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新格局,在“十三五”期间,拟组建10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完成100亿元环保投资,实现100亿元环保年销售收入。
经过几年时间,“退一步、进三步”的发展哲学初见成效。“十二五”浙江地区GDP年均增长8.2%。2016年以来,浙江经济稳中有进,步伐更加坚定。
规模与质量
今年浙江首季GDP首破万亿元。在GDP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经济总量的突破,更多的是源自结构的改善、质量的提高。
以轻工业起步的浙江经济,局限性非常明显。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浙江经济一直在“低小散”怪圈中徘徊。由此衍生出的产业层次低、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结构重复等弊端,使企业的规模很难做大。
事实上,这是浙江经济的一个老问题——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却缺少大企业大集团,有人认为,浙江产业发展是“一堆中小企业堆出一大产业”。
浙江坚持了10多年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正是对这一顽疾的对症下药。淘汰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腾出空间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从而为浙江产业结构高度化腾出一个空间。
好鸟何处寻?6年前,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总动员令,把浙商回归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招引研发基地、营销网络、融资平台、地区总部,充分挖掘浙商在技术、管理、人脉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优秀团队,有效提升了浙江经济质量。
空间哪里来?近5年前,全省开始全面依法开展“三改一拆”,大力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三改一拆”坚决出清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产能布局和结构。近5年来,浙江共腾出土地面积60万亩,是全省每年新增土地指标的2倍多。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关键都在于科技创新。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发出号召,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创新驱动由此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这些年来,浙江人沿着这条道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有信心。创新驱动,民企壮大。2016年中国民企500强,浙江入围134家,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2452.8亿元。
新的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更加急迫。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这是对浙江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准确判断。近年来,浙江在创新平台、技术市场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区域创新能力进步明显。当下,浙江正举全省之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
突破产业结构的“低端”,浙江还大手笔推进产业创新。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八大万亿产业顶天立地。其中,信息经济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今年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4%。
生产与生态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让绿色发展第一次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回头看,浙江早在2002年就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
10多年来,浙江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和实践从未停止。
“以治理防污染”,这是浙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反思。“五水共治”推行以来,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拥护。目前,浙江黑臭河、垃圾河等问题基本消除。河面无漂浮物,水体透明度提高,浙江百姓见证了小河净、大河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浙江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而无论是生态补偿的创新做法,还是“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其最终目标,是指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此消”方能“彼长”。多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收益的落后产能。曾经是“壮士断腕”,现如今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蓄电池产业曾经是长兴县的大产业,但是以“低小散”著称。经过这几年的整治提升,长兴蓄电池企业从175家减少到30家,目前实际投产18家,且统一集中到新能源高新园区,行业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涌现了天能、超威两家年销售超700亿元的上市企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浙江,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打开绿色生产的新通途。浙江抓“四换三名”,特别是把“机器换人”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推动浙江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