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3日讯 昨天上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开幕。车俊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的报告。
通过报告,无数个浙江经验、浙江元素、浙江素材在浙江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闪耀光芒,而这其中也有不少是来自温州的改革样本。究竟是哪些温州样本,写入党代会报告,它们又有何特殊之处?
九个探索在全国或者全省部分地区复制
报告在谈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中,提出要紧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抓好各项改革,全力推进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成功创建并积极推进一批新的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今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历时5年,这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金改区。这项开创性的改革共实施12项任务,在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修复信用“破产”重建信用体系等方面率先开展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了一条可鉴之路。
自2012年3月28日中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来,温州以破解“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为目标导向,以构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资本市场、地方金融监管“四大体系”为基本框架,一边刮骨疗伤,一边培元固本。
金改五年,温州上下有效应对局部金融风波,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金融生态基本修复。通过金改,温州市实现存款和贷款“双增”,全省横向晋位升级;风险企业和社会融资成本“双减”,区域金融稳控转型;金融业效益和贡献度“双升”,经济增长有效助推;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双降”,风险实质性回落。
温州实施的“全国率先”改革项目总计达到了16项,为全国金融改革作出大量创新探索。因为先行先试,温州已经有“温州指数”监测网络、金融综合统计、民间借贷“阳光化”、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三位一体”农村互助组织、推动民间融资管理立法、隔断“两链”风险传导、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民营银行设立等九个方面的举措探索成功,在全国或者全省部分地区获得复制推广。
特别是2012年,温州成立的我国首个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现在向全国扩展推广,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组织形式。根据《中国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研究报告》,截至2017年1月,我国省市县各级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约有150多家。
创新生态姿势“靠海吃海”
在切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报告指出,积极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深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统筹抓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培育,发展海洋旅游,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做好温州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那么,什么是温州海域综合管理?
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复确认温州试点,温州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为2017-2020年。根据批复方案,温州将围绕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用海机制体制优化三个方面,换种方式“靠海吃海”。
值得关注的是,海域综合管控在温州地方的探索已初步取得成效。在苍南县,赤溪镇、霞关镇、沿浦镇和大渔镇等地创新推行紫菜养殖海域二级发包管理,辖区内8.7万亩养殖海域通过数字监测,确认承包经营范围,进行规范管控,同时规划建设航道、水流空间等配套设施,有效提升海涂生产效益。如今,涉养殖的39个村按比例可获租金分红480多万元,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规范管理,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使海涂养殖成为当地一景。
温州海域面积为8649平方公里,2002年至今,温州获批各类用海总规模30多万亩。按照试点方案,温州正围绕海陆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建设、海域管理机制优化四个方面谋篇布局。在温州市洞头区,当地正强化海陆统筹规划,探索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管理方式;在瓯江口省级产业集聚区,温州开展集蓝色产业集聚、滨海品质新城、海洋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国家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温州湾蓝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海、产、城融合发展的海洋资源利用新模式;在海洋生态环境再造方面,温州正全力推进“智慧海洋”项目建设,率先实施海洋生态实时在线监测。全方位拓展投建渠道和模式,计划再投入3亿元建设滨海公园、景观岸线、生态廊道等亲海项目,深入实施温州湾、乐清湾、大渔湾、渔寮湾、沿浦湾五大海湾整治修复项目。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作为试点城市,在国家层面,要在完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体系,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成为重要的先发力量,为国家提供地方实践经验;在温州层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背景下,继续保持先发优势,着力破解海域综合管理若干重大难点问题,促进海洋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