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来自省属企业代表团的党代表邵宏斌,已经和钢铁打了30年的交道。从当初一名年轻的皮带工到烧结专家、杭钢集团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和“浙江工匠”,邵宏斌的成长之路,也是一名工人成长为工匠,乃至专家的历程。
会议室里的邵宏斌,穿着白衬衫、黑皮鞋。但作为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平日里的他总是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厂区里“找问题”:无论是工艺上、设备上还是环保上的问题和瓶颈,他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挨个攻克解决。
“当工人也好,在管理岗位也好,我觉得‘勤’始终是第一位的,肯跑现场才能发现问题;第二要会动手,亲自动手了才能摸清门道;第三要会总结,让别的同事也学会解决的办法。一个人懂了不等于成功,大家都提高了,才能以点带面。”邵宏斌的话语朴实,却都是心得。
1987年,20岁的邵宏斌走出龙游的大山,进入杭钢炼铁厂当了一名皮带操作工,负责输送铁矿石原料——他的岗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班八小时,邵宏斌要在二百多米长的斜坡皮带旁走上无数个来回。虽然工作艰苦枯燥,但他却没有停止思考。
过去的设备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和智能,传送皮带没有刹车装置,有时候故障停机,原料就顺着陡峭的斜坡往下滑,大伙就得在高温酷热中人工清理。爱琢磨的他经过一番研究,在进厂第二年就提出了“利用旧皮带做刹车装置防止倒料”的办法,解决了这一困扰已久的难题。
“我觉得,所谓的工匠精神,培养它的基础是无数次的重复。但是重复不是机械地闷头干活,要善于在重复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方法和路径,最后形成创新。我相信所有的创新,一定是从重复中来的。”邵宏斌对记者说。
30年的钢铁生涯,邵宏斌用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环保难题,为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他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党员和员工。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省人力社保部门,集团人才、工会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邵宏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40多位技术骨干,3位工作室成员获得高级技师证书,4人获得技师证书。
2011年,为进一步降低铁水成本,杭钢集团首次采购了低价矿,但低品质矿在生产流转过程中由于高粘性,组织生产极为困难。邵宏斌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专题攻关,在运输和配料上通过加入石灰、返矿等物料,探索最佳流转方法,并在水碳、机速、料层、布料等操作上作了调整,保持正常的供配料秩序,为企业降低成本1.2亿元。
邵宏斌说,能攻克这个项目,与当时集团给予他和工作室充分的信任和施展空间是分不开的。“创新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要培育‘工匠’,一个好的平台不可或缺。”邵宏斌觉得,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更好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工作室的负责人自身也要勇于发掘、承接项目,这样才能让这个培养工匠的平台得到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