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项莉芳 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主任
王国先 天台县雷峰乡祥和村党支部书记
方红珠 宁波市江北区文教街道北岸琴森
社区党委书记
张潘丽 桐乡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浙江在线6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马悦)自2013年我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4年多时间里,6527个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文化礼堂,如满天繁星散布于浙江大地。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成1万个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社区文化家园试点建设。”很多来自基层的代表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长效机制
精神家园量质齐升
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入手,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始终坚持“建管用育”,传承文脉、传播文明,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省党代会代表、天台县雷峰乡祥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先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祥和村是个典型的高山村,人口2200多人,留守在当地只有三分之一,多为老人和孩子。2015年,祥和村文化礼堂建成后,讲堂、农家书屋等功能一应俱全,小村子一下子活力十足。
“跳排舞、办讲座、看电影、打乒乓、送戏下乡……”王国先兴奋地说,如今,文化礼堂天天人气爆满。
前不久,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在嘉兴召开,其中桐乡的新港村、杨园村文化礼堂等作为建设典型,深受好评。省党代会代表、桐乡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张潘丽感触颇深。
张潘丽说:“未来五年,桐乡将实现文化礼堂村村全覆盖,但重要的不单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提升,尤其是建成后的长效机制。”她说,在桐乡,许多村由临近的2至3个村合并,村平均人口在3000人左右。不少文化礼堂直接建在新村集聚点上,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作为农村文化综合体,也是周边村民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
传承乡风留住乡愁
文化礼堂,为人们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省党代会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项莉芳认为,文化礼堂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而传统文化则是文化礼堂的一个重要支撑。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始终是项莉芳最关心的事。身为景宁文化礼堂建设专家,她提出用“非遗+礼堂”的方式,激活文化礼堂,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因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动和乡镇、村两委对接,将一些非遗项目融合进文化礼堂的日常活动,比如编织彩带、编茶篓、惠明茶展示等。“这些非遗本来就是来自农村,放在文化礼堂中特别接地气。”项莉芳说。
如今,景宁畲族自治县各个乡镇丰富的节庆活动,成了文化礼堂对外展示的一大特色。老百姓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非遗项目也得到了传承。
社区文化
提升百姓幸福感
什么是基层文化阵地?在农村,是文化礼堂,在城市,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开展社区文化家园试点建设”则让人眼前一亮。
在省党代会代表、宁波市江北区文教街道北岸琴森社区党委书记方红珠看来,北岸琴森社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挨着宁波大剧院,社区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老百姓走出家门,在邻里活动中品味轻松自在的文化大餐。”
一个以年轻人居多的新社区,如何让居民找到家园归属感?方红珠觉得要向文化借力——“文化凝聚人心,文化也是纽带。”建个微信群,兴趣爱好一致的邻里伙伴们分享起各自的旅游见闻,微信晒图不过瘾,社区主动提供场地,邀请街坊邻里现场展示、面对面互动,邻里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展望未来,方红珠说,接下来,北岸琴森社区要推出菜单式的服务,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也是搞好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必要条件,发挥人才队伍的骨干作用,也让更多天南海北的居民在社区、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