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社会压力太大,如果你受到情感打击,请到哭吧里尽情宣泄!”台州路桥区银座街日前出现一家专业“哭吧”。记者了解到,“哭吧”虽然开张已一周,至今却没有一个客人。
店内配有催泪工具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哭吧”时,店主徐伟东刚散发完宣传单回来。“哭吧”外墙上,挂着一条大横幅,写着“哭吧”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哭吧”里的摆设很简单:办公桌、沙发和几张椅子,桌上摆着风油精、面巾纸等“辅助性”工具。徐伟东说,开张才几天,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置办。
“‘哭吧’在这里是新生事物,现在我在忙着吆喝。”徐伟东说。徐伟东是建德人,26岁,中专毕业后,在路桥一家企业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天天上班没意思,我想有自己的事业。”徐伟东说,他开“哭吧”是受去年南京创办全国第一家“哭吧”的启发,“顾客可以到我店里哭,也可以找我聊聊,我会想办法催泪,让他释放自己。”
由于还没接到生意,徐伟东说服务价格正在考虑中,“我没这方面的经验,心理咨询知识也较缺乏。有机会我想出去学习一下。”记者看到,在徐伟东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市场营销和心理咨询方面的书。
“我的‘哭吧’主要服务对象是女性。”徐伟东说,女性比较容易受情感问题困扰,更情绪化,她们在面对情感伤害和工作压力时,比男性更需要发泄。“哭最起码可避免抑郁症。”“很多人看了我的宣传单后,都表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哭是很私人化的事,不想让人知道,而且没听说过哭还要交钱的。”徐伟东流露出他的自信,“我相信,等大家了解以后,慢慢会接受的。”
徐伟东说他的宣传已收到一些效果:每天都会有一些居民围在门口,好奇地张望、议论。
大多数人不理解“哭吧”
在路桥街头,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大多表示不知道“哭吧”的存在,并对此做法感到有点迷惑不解,更多的则表现为不屑一顾。
家住路桥银座街的周先生对记者说,“哭吧”作为一种心理宣泄场所,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操作模式和从业人员资质等,还要接受考验。
随机采访中,只有一名30多岁的陈女士持肯定态度,她说:“我要管一家酒店,平时工作压力有点大,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能在下属面前哭,回家哭又怕家人担心,跟朋友倾诉也不好意思很放肆地哭,在哭吧里最起码可以由着我哭,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肯定能缓解心情。”
专家称哭并非最好发泄方式
“自杀预防,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哭吧’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方式,为人提供心理宣泄的场所,如果运行得当的话,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自杀的发生,使具有自杀苗头的人的心理、精神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台州市心理咨询中心一名专家指出,抑郁等心理问题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它是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救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大哭一场就能解决的。我们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尽快规范这个行业,从业人员须由我们进行专业培训,避免商业化操作造成不良后果。”
其他不少心理专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人的情绪和心情是相对应的,有时哭泣可达到发泄目的,但这种调节情绪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最根本的,还应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在融洽的氛围中处理心理问题。
●新闻链接
2004年7月14日,南京市升州路某宾馆一楼出现一家“好心情哭吧”,在那里哭1小时收费50元,生意还不错。“哭吧”面积9平方米左右,有两张办公桌,一张沙发。桌上摆着辣椒水、大蒜头等催泪“工具”。还有一箱玻璃杯,客人情绪激动要发泄,可砸杯。刘德华《男人哭吧不是罪》的歌声在屋里飘。客人80%以上是女性。白领很多,还有位银行的女副行长,她老公在女儿3岁半时,移情别恋了。女副行长整整哭了一个晚上,用光了两大包纸巾,还砸碎了几个玻璃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