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浙江省余姚市水利局申报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项目入选“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优秀案例,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可持续发展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给这项技术的评语是:本案例是生产能力借助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推广的成功例子,其特点是推广过程涉及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和主要理念。
薄露灌溉是一项水稻节水增产技术。“薄”是指灌溉水层尽量薄,除水稻返青期遇低温或高温灌深水外,每次灌水深2厘米左右,土壤水分饱和即可;“露”是指每次灌水(包括降雨)后,都要自然落水露田,淹灌连续超过5天,就应排水落干,简单说就是“薄灌水,常露田”。
“余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25立方米,仅为浙江和全国的55%和60%。缺水从节水抓起,节水从农业抓起,我们从当时占用水量近一半的水稻种植上,打开了节水的突破口。”余姚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奕永庆说,他已致力于推广这项技术十多年。
从1993年起开始,余姚开始应用和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应用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90%以上,成为浙江省内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最好的县市。到2004年底止,该市累计推广这项技术567万亩,节水4亿立方米,增产粮食2.2亿公斤,节电2400万度。据统计,仅在余姚,这项技术平均每年节水约3600万立方米,相当于4个西湖的蓄水量。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在国际节水灌溉会议上介绍后,国际水稻专家曾两次来余姚考察,并认为此项技术对缓解人类水危机有着重要意义。
在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得到成功推广的基础上,近年来,余姚又深化这项技术,开展了更加节水的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并已示范2万多亩。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使每亩水稻节水125立方米,增产9—31.5公斤。
每年达4个西湖的节水量,使珍贵的水资源从姓“农”改成了姓“工”,也使余姚实现了人均水资源贫乏市到科学用水强市的转变,用水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确保了当地不断增长的工商业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