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贡品———紫笋茶,曾被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慧眼识得此茶,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正式列为贡茶。“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
得天独厚出名茶
顾渚山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富,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生长。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孕育出了流芳千年的紫笋茶,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观之楚楚诱人,尝之齿颊甘香,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在第5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隆重开幕的同时,千年贡茶———顾渚紫笋以崭新的面孔出现了。它以美丽的风姿,以阵阵的清香,以盛唐的气韵,以贡茶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各方茶人。4月13日下午,在由长兴县首次举办的顾渚紫笋品茗推介会上,95岁高龄的中国品茶泰斗张天福来了,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杨来了,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后人来了,大上海百家茶店的老总们来了,紫笋故里的茶农来了……
“精研紫笋新开叶,细品绿毫广奉茶。”“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长兴紫笋来。”欢聚一堂的新老茶人,满怀春天的温情,伴着高山流水的旋律,细细品尝茶圣名下的千年贡品,还不时以茶为题,或吟诗,或作画,或对对。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儿子激动地说,这种场景不仅圆了父辈弘扬茶文化的梦想,而且拓展了前辈们关于茶产业的新内涵。长兴人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正在发展茶旅游,做大茶经济,为名茶的繁荣重新树立了标杆。
一直经销顾渚紫笋的上海浙江名茶公司总经理高建华先生认为,顾渚紫笋有着一流的内在品质,有着当代名茶的优势,一定会从大上海重新飘香全国,飘向国际市场。
盛名之下有潜力
新春上市的顾渚紫笋,闹了盛会,醉了茶人。
从满眼翠绿的山谷走出,从千年盛唐走回,顾渚紫笋正在实现历史记载以来的二次革命。
1979年,长兴紫笋茶恢复了生产。通过实行基地、品牌、商标、包装、标准“五个统一”管理,这是紫笋茶经历的第一次革命。讲究制作工艺,追求品质挖掘,紫笋茶连续获得省级名茶、国家级十大名茶、中国“绿色食品”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产品不仅打入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事实并没有向茶农想象中的方向发展下去。“往年,长兴的紫笋茶可以说是年年得大奖,但在去年的浙江省十大名茶评比中,紫笋茶仅获得提名奖,这让长兴的茶农们普遍感到意外。”长兴县紫笋名茶开发公司总经理兼高级农艺师吴建华说。历史上的朝廷贡品、湖州市首个全国十大名茶、茶圣陆羽笔下的茶中极品———长兴紫笋茶名落孙山的原因,一是良种率太低,80%都是当地的“鸠坑群体种”,后代变异性大,开摘时间较迟,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工工艺、设备老化,大多以手工炒制为主,品质不稳定,外形难看,不能适应当前茶叶市场的需求;三是茶树管理跟不上,只重视采摘量,肥料等投入少,致使自然品质差,芽头不肥壮。
“‘紫笋’统一包装却管理混乱,市场上无论茶叶好坏都使用‘紫笋’名茶包装,影响了‘紫笋’的整体质量和品牌推广。”长兴大唐贡茶有限公司负责人兼县茶叶协会副会长林瑞满道出了另一个原因。
名牌战略兴“紫笋”
要使紫笋茶得到更好发展,就要让农民看到效益,提升茶叶品质,打响茶叶品牌,重振长兴“紫笋”雄风。从省城请来的茶叶专家在实地察看了茶园之后,他们建议:实施紫笋茶品种改良计划,在政府的推动下,老基地全部更新,努力实践“名种育名茶”的发展理念。
在去年完成浙江省首个部颁标准和建立国家级无公害基地之后,长兴县抓住机遇制订了紫笋茶“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叶产业提质上品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长兴县计划5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对全县3.2万亩紫笋茶生产基地进行良种改造,新种紫笋茶面积1万亩,使良种覆盖率达到80%;集中整治紫笋茶加工生产企业,引导35家企业重点在改进生产工艺、改造生产设备上下功夫,推行规范化、清洁化、优质化的生产加工模式;把传统名茶的特色与现代消费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做好品牌运作的文章,提升紫笋茶的市场竞争力。
按照浙江省统一的茶场优化改造标准,目前,长兴县共有茶园面积4.5万亩,去冬今春发展紫笋良种7000余亩,良种率达29%,同比增长了14个百分点。茶场优化改造已完成22家,还有13家将在6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毕。
今年,长兴紫笋茶售价普遍比去年提高了30%以上,长兴大唐贡茶有限公司今年500克新茶的售价涨了3倍,长兴茶农已经尝到“茶叶革命”的甜头。
在提质调优的同时,长兴县除在上海举办首届紫笋茶推介活动外,还组团参加了杭州、湖州以及今年5月在山东济南等地举办的国际性茶叶展览会,展示展销“整装”之后的紫笋茶。此外,长兴县还计划将壮大紫笋茶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深挖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紫笋茶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