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陈立虎:"焊"出闪光人生(图)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29日 09:10:5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焊”出闪光人生

  ——记全国劳模、省火电建设公司农民工陈立虎

  

  全国劳模、外来务工人员陈立虎(左)和吕红兰在欢送全国劳模晋京受奖的仪式上,心情异常激动。本报记者潘海松摄

  2月16日,杭州采荷小学老师范文娟苦等三年、三推婚期后,终于与省火电建设公司焊工陈立虎完婚。她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何看上了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民工?婚礼上,面对亲朋好友的追问,她很大方地说:“我看上了他的为人!他对工作非常热爱,让我心里感到有依靠、很踏实。”

  省火电建设公司有上千名从农村来的焊工,陈立虎就是其中一员。11年来,凭着田野里带来的质朴与勤奋,他用一把焊枪实现着人生的追求,从一名初中毕业的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省劳动模范,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8日他晋京受奖。透视他的成长经历,我们领悟到中国农民工顽强奋斗的精神,看到了新一代民工融入城市、提升自我的成长轨迹……

  “工作事大,结婚事小,新时期的工人更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3次推迟婚期,范文娟受了不少委屈,也使她的爱更深了。——采访手记

  今年农历正月初七晚上,杭州采荷小学老师范文娟终于等到身穿工服、满身汗味的夫君陈立虎回家。在三推婚期之后,他们明天终于要完婚了。

  一般人举行婚礼要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做准备,但立虎的婚礼连半天准备时间也没有,从贵州工地回来后,他在半山电厂工地连续工作两个多月,现在才回家。

  2002年10月的一天,美丽的杭州姑娘范文娟经人介绍,与农民工陈立虎相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两位有共同志向的大龄青年,于2003年初领了结婚证,准备5月1日完婚。不巧,省里决定让立虎代表浙江参加全国焊工技能比赛,从4月26日起要参加为期半年的集训。立虎说:“工作事大,结婚事小,新时期的工人更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文娟对此表示理解。

  2004年春节,两家人又商量完婚事宜。此时,文娟29岁,立虎30岁,母亲虞乐说:“3月份一定得完婚,不能再耽误了。”

  3月初,贵州纳雍电厂安装遇上难题,公司决定抽立虎等4名焊工前去支援。他把此事告诉母亲,希望把完婚日子推到10月,母亲真的不高兴了,说:“你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是不是不想结婚?”

  立虎急得差点给母亲跪下:“对不起,妈,我是党员,不能在公司遇到困难时管自己完婚。工作是大事啊!”

  还是老丈人支持他:“工作重要,你走吧!”

  去年9月底,立虎终于完成任务回到杭州。然而,原定10月1日完婚的日子第三次被推迟:参加完省劳模表彰会后,他当日到青岛参加全国职业创新能手表彰会去了。

  “我们不怪他,当万家灯火时,我会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终身伴侣而自豪。是他们的劳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谈到三推婚期的感受,文娟对记者这样说。

  “我就是爱当焊工!”11年来,他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与忠诚,爱岗敬业,登上焊工技能最高的殿堂,成为全国一流的焊工。———采访手记

  2000年10月12日,成都双流机场。一位虎头虎脑、身穿工装的青年,背个帆布工具包,被安检员拦住了。打开包,里面装着焊枪、电筒、面罩……

  国家级焊工比赛裁判叶树棠赶忙掏出证件,向安检员解释:“他叫陈立虎,真是个好样的,刚荣获全国比赛第二名!”登机后,乘客向这位青年投来赞许目光。他们说,想不到当焊工也有出息,真是行行出状元。

  在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中,焊工作为三大工种之一,是完成安装工程的关键。如果没有焊工的焊接,那些庞大的汽轮机、锅炉、发电机组、进风管……就无法组成协调一致的机器,无法发出光和热。

  1994年3月,陈立虎从诸暨农村来到省火电建设公司,当上了一名焊工。他和工友在广东南海、贵州纳雍,我省的北仑、温州、嘉兴、秦山等地,用焊枪“焊”出自己闪光的人生。问他这些年来到底加了多少班、取得了多少成绩,他总是微笑不语。问多了,嘴里才吐出:“有人以升官发财作为毕生追求,有人以享受生活每一天作为自己的唯一乐趣,我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出色的焊工!”理想有时就这么平常!当有人认为当工人没多少出息时,他却把“当焊工”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工友说,他既是老黄牛式的劳模,又是知识型的劳模,集中体现出新一代农民工奋斗的方向。

  10多年来,他像海绵吸水般沉浸在焊工技能与理论的海洋,练就了3项被同行公认的绝活:一是高难度位置的焊接,如集箱密集型焊口的焊接、板件仰焊等具有全国顶尖的操作水平;二是有丰富的经验,对大口径厚壁管返修具有很高的一次性成功率;三是对高合金等钢材的焊接具有全国一流的操作技能。

  10多年来,他用焊枪“焊”出一片辉煌: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全国焊接能手;被破格聘为高级技师;曾4次获得省级焊接比赛第一名,还获得第四届全国焊工比赛第二名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第三名。4月21日上午,杭州半山燃机电厂安装工地三楼,工人们正在安装巨大的汽轮机和发电机组。陈立虎置身于蜘蛛网般密集的管道,焊花照亮他挥汗如雨的身影。

  焊工班长何伟清告诉记者,陈立虎和他的搭档在一些特殊位置的高空作业、压力容器和狭小场地内的作业,会遇上难以想象的困难:有时两个人在密不透风的油布帐篷内对焊,完成一只焊口要半天甚至一天时间,中途还不能停下来;有时要对焊口不断地进行加热处理,帐篷内温度超过60摄氏度,每完成对一只大口径焊口的焊接,厚厚的工作服会被汗水浸透,身上被焊花烫出一个个焊疤。大家把它当作劳动的勋章,每人身上都“挂”了不少,陈立虎“挂”得就更多。

  “焊工有句老话,‘烧’不好就得回家种田!你要正确对待苦与乐,再苦再累也要顶住。”这是李刚向他灌输的老焊工观念。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帮助别人幸福了,自己就幸福了。因此,他对艰苦的焊工工作,越干越有乐趣。———采访手记那年春天,陈立虎来到北仑电厂工地学焊工。总教练李刚尽管十分喜爱这位充满朝气的农村青年,但对他还是响鼓重敲:“我们焊工有句老话,‘烧’不好就得回家种田!现在每年新招的工人有20%淘汰率,你要正确对待苦与乐,再苦再累也要顶住。”

  培训中心,14个农民工同住一间房,六七人每天同在一个焊位上练。陈立虎起初焊不均匀,教练告诉他,手稳才能烧得准、匀。他照办了,结果技能大有长进。为让其他同志多练,他每天起早去练,等到别人上班,他已练了两个小时。

  一个月后,李刚送来两本书:《金属材料》、《热处理》,嘱咐他:学电焊,关键要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理论,没有理论拿不了全国第一。

  “立虎练技术很有心。”热机工程公司副经理乐群立回忆,有一天,立虎半夜三更敲门,惊醒了乐群立夫妇。原来,立虎看书时有个问题弄不明白前来求教。

  苦学技术,快长本事。白天,他认真参加集训;傍晚,他到铁路边僻静地方背书。到后来,他竟把300多页的《电力部焊工比赛1500例》和400页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全背下来,结业时理论考了满分。

  1994年3月,陈立虎以培训第一名的成绩与公司签订了期限最长的5年期劳动合同。但培训成绩优秀不等于实际工作出色,上岗后遇到的挫折与难题,让他头脑清醒。

  陈立虎来到嘉兴电厂一期工程工地。第一次上岗,他焊管子,一天下来,汗水流了不少,臂上烫出了几个焊疤,合格率达100%。“看来,焊接技术也没什么神秘。”但接踵而来的难题,给了他当头一“棒”:焊接锅炉受热面水冷壁时,气泡不符合质量要求,结果返工;焊二号机包墙过热器时,因贪图方便,造成10多个焊口大面积返工。

  事实给他上了一课:焊接并不简单。打那后,立虎遇事多想多请教,焊接技能终于跃上新台阶,有时遇上老师傅都棘手的难题也敢于上,为自己的技能上升到理论作准备。

  温州电厂建设时,有关部门从北仑工地请来两位老师傅对低温过热器的拼装进行攻关,但没有攻下。立虎承担了攻关任务,他与同事边学边干,经过一个月努力,焊成功了。后来,他总结出一套把焊丝弯成一定形状用于焊接的办法。这一办法还在全国推广。那年,他才25岁。引进美国技术的锅炉集箱手孔是内置式的,经多名高手焊接,仍产生裂纹渗漏现象。为此,公司成立攻关小组,立虎作为主要成员,与工程师一起研究,并亲自施工,结果成功了。经一周水压试验,没有发生泄漏。这项新工艺,获得省QC成果一等奖。

  对于这些实践经验,陈立虎在教练指导下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并利用晚上写作,顺利撰写了《现场T91/P91管道焊接》专业论文,后获中国焊协第四届年会优秀论文奖。

  同事说,陈立虎不是科学家,他写论文是为了学以致用。“他是一个不断在一线主动攻关和创新的工人专家。尽管文化不高,智力也一般,但他的努力不一般。”公司党委副书记何永福说。

  金属检测员何志炯是工地闻名的“铁面”。7年来,他用无损探伤方式,检测陈立虎等人焊接的无数个高难度焊口。现在,连他也说:“立虎焊的管子,可以免检。”

  出名后,常会遇到一些企业请立虎。“杭锅”遇到焊接难题,指名道姓要他出马,他带着工友很快为企业解了围。后来,有单位开出年薪50万元的“高价”来挖他,但他不为所动,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进了城不能忘了本。是火电公司培养了我,我要回报公司。”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洪加祥  编辑: 何始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浙江盘点 更多 
·【新闻鲜晨多】9月2日:温州一酒吧上演色情脱衣秀 露点照片疯传网络
·【新闻鲜晨多】9月1日:账上800多万仓库却空空 温州红十字会的钱去哪了?
·【新闻鲜晨多】8月31日:浙江清算药品“回扣门”事件 百余名医生被约谈
·【新闻鲜晨多】8月30日:三天温州存款狂减372亿 揭秘银行存款暗战内幕
·【新闻鲜晨多】8月29日:暗箱操作还是审核有误? 温州一10岁小孩获准买经适房
 精品专题 更多 
·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对话网友
·蔡奇对话网友
·姚克对话网友
 图说新闻 更多 
猪粪发电
猪粪发电
“农民工V2.0”的文化梦
“农民工V2.0”的文化梦
草莓苗上市
草莓苗上市
村邮站成“便民店”
村邮站成“便民店”
舟山公办学校 迎来六千民工子弟
舟山公办学校 迎来六千民工子弟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