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将在“五一”正式开园。在一个融洽着自然生态、文化遗存的地方,如何让“湿地”与“公园”对接,保护与利用并存?记者在开园前实地寻找答案——
感性西溪
古人说,西溪之胜独在于水。在我看来,西溪之美在于她的悠然野趣。坐上小船,在窄窄的河道上航行,夹岸的是苍劲秀美的柿树,疏影横斜的梅花,虽然不是赏柿探梅的季节,但是春天的树自有一股勃勃的绿意。船声欸乃,芦锥为田,举目所见,芦苇的苍绿,竹林的新绿,樟树的翠绿,营造出一个朴直天成的世界。偶尔会有一丛开满白色小花的刺莓从山坡上探出头来,别有一番雅趣。这里的小生物们也不甘寂寞,小白鹭昂着头在浅滩上踱着方步,水蛇扭着细细的腰身从船舷边悠游而过,小青蛙伏在水草丛中瞪着一双圆眼睛……
西溪的美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有生动的描摹。据《西溪文化丛书》编委会委员赵梨萍介绍,西溪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雅文化方面,西溪的“秋雪八景”、“曲水八景”等众多景点,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赏景、修行、栖居、耕读、唱和,视其为世外桃源。明末山阴人张岱曾言:“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除此之外,民间文化更是西溪文化基因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蒋村的划龙舟始于唐宋,已有上千年历史。作为次生湿地,西溪记载的不仅仅是千年自然变迁,更有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史。“一曲溪流一曲烟”曾是前人对西溪的礼赞。但是今天为了保护湿地,六百多户农民告别了祖代相传的竹笋地和鱼塘。
如何延续原居民的生命形态,保护好西溪的“DNA”,有关部门也做了周密的考虑。在已经建成的休闲区,西溪人家向人们展示了曾经生活在这片水面上的渔家生活。猫气死,渔篓,瓦缸,一件件承载着渔家回忆的物品展示在我们面前。据介绍,此次西溪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共征集了包括水车、纺车、菜橱等湿地住民生活用品900件。同时,养蚕大婶、刺绣姑娘、打鱼大叔的“现场劳作”会给参观者感性的认识。
有关部门称,设想中,在非核心保护区,湿地公园将“请”回一些原住民,建立一支农耕队,让他们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和劳作方式,延续湿地人的传统生活。方案的可行性还在进一步论证过程中。
知性西溪
如果你以为湿地公园仅仅提供给公众休闲体验,那就错了。湿地公园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由于西溪是一块经过1600多年人工干预的次生湿地,因而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在考察过西溪湿地后认为,西溪不适合成立自然保护区,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提到了西溪湿地公园要发挥三大效应:生态效应,即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社会效应,它向公众开放,可以成为学生们认识生态的课堂,成为公众的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效应,在保护与利用湿地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有“鸟博士”之称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自称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去西溪不下百次,大部分都是为观鸟和做研究。他说,西溪基本没有变,只是做了部分整治。整治后,环境明显改善了。尽管对西溪的保护与适度利用会影响一些原生态,但是西溪湿地的基础并不是特别好。比如生活污染、卫生状况、水质状况都不是很好。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后,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
湿地公园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陈水华说:“湿地的物种很丰富。比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但水鸟是湿地公园最主要的元素”。这位鸟博士介绍说,对水鸟来说,湿地是他们唯一生活的地方。去湿地公园没有看到大批水鸟是一种遗憾。根据陈水华的观察,杭州有160多种鸟类,在西溪能发现80多种。遗憾的是大批的鸟群还没有形成。
当地村民蒋连根告诉记者:“现在鸟儿受了惊,少了。以前鸟还是很多的”。
陈水华说,建成国家湿地公园,西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增加湿地内涵方面。他回忆起自己去年去台北关渡自然公园的情形,关渡自然公园也是一个湿地公园。在那里有大片水面和浅滩是封闭区,不对游人开放。因为春秋两季大批鸟群会栖息在那里。公园里建有很大的观鸟亭,亭内备有望远镜,鸟的图谱,便于游人观鸟对照。游人进入亭子观鸟,不会侵扰鸟类。同时,园内还有许多设施帮助游人了解湿地。比如解释图表、图板展示以及专业的解说人员。公园内还有生态区,帮助中小学生了解生态物种。这种生态区建有游步道,游步道的两边也有生态物种的图板展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只是建成了第一期,希望能在以后的建设中多注意水面的贯通,营造大片的浅滩,吸引更多的鸟群。当然,我们也知道,湿地面貌的形成和保护决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我们期待着第二期、第三期保护工程的开展。”陈水华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谈及了对西溪知性之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