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19届浙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桐乡举行,其中包括283件创新项目,70项科技实践70项,280幅少儿科幻绘画。在283个项目中,一等奖50名,二等奖78名。
在专家看来,浙江很多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不够,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创新意识尤显重要,但这次大赛项目的低水平重复也让人忧虑。
“学生的选题太封闭了,很多项目跟前年、去年一样!”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孙玮担当了多年大赛评委,他顺手拿起一个家电遥控器说:“就像这个,我担当评委以来,每年都看到。”
评委们称,衡量科技创新项目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新意。“这次,夺眼球的作品不是很多,虽然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大胆,但让人留下印象的好作品很少。”一名资深评委说。
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杨英也承认“特别闪亮的项目不多”,但她认为对学生创新性不能要求太高。“这是衡量标准问题。”杨英说,“学生知识有限,百分之百原创的要求太高。”
“今年参加的学生增多还是可喜的,特别像衢州等地方,来参加的小学明显增多,在制作过程中用的新东西也比较多,特别是计算机。”省科协常委谢天炎说。
“创新真的比较难!”杭州某中学发明指导老师说,“学校把‘创新’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本身对新颖性就不强调。”
张孙玮认为:“创新性弱,这一方面跟指导老师缺乏创意有关,另一方面跟升学压力也有一定关系;另外学生本身与外界接触不多,这决定了创新的张力不大。”
沈昌达是桐乡实验一小的发明老师,昨天他的“智能住宅”项目,夺得了机器人项目二等奖。“我感觉有些压力。”沈昌达说,“老师年纪大了,创新主要靠学生异想天开,但在浙江算新创意,可拿到国家、国际上就很难说了。”
作为台州初级中学的发明老师,卢能晓指导的3个项目全部获得一等奖。与一般发明老师不同的是,卢能晓还服务于台州专利事务所,“台州所有的专利发明我都能接触到,所以我的知识面比普通老师要广一点吧。”
今年我省将大规模培训发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