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受浙江省政府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科学院在杭州举办了先进制造技术合作与交流大会,一举签约下了总数达到200个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
这种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浙江原有的"块状经济"相配套,被此间的专业人士评价为浙江制造业正在全力营造的"第四种优势"。
众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到一个经济大省的奥秘之一就是制造业飞速发展。二十余年间,一以贯之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则是闻名全国的三大优势: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制优势、块状经济为载体的集聚优势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营销优势。
浙江的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超过70%。民营工业多数集聚在一个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充分竞争,相互合作,从而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统计显示,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出现了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与块状经济相辅相成的是遍地开花的专业市场。据统计,2004年浙江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49个,成交总额6384亿元。
成千上万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交易成本,浙江制造业由此形成了罕见的市场竞争力。统计显示,在浙江年产值超亿元的519个块状经济中,就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然而,最大的优势中恰恰隐含着最大的"软肋"。专家指出,块状经济事实上遵循的是用无限扩大产能来追求绝对利润的赢利模式。这使得浙江企业长期迷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从而使制造业总体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价值链低端。去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1%,比全国平均低6.4个百分点。
块状经济相互协作的另一面是竞争从充分走向恶性在所难免;专业市场量大面广,覆盖的重点依旧是低端消费人群。近年来,浙江制造业内在的矛盾开始显露:量的扩张带来了土地、能源以及水的全面告急;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下游的产品因为竞争过激涨势微弱,甚至不涨反跌,不少产业区块赢利能力越来越低。据对绍兴县纺织行业的调查,今年以来,纺织原材料价格原上涨幅度普遍超过30%,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仅上涨3?¤1%,全县纺织业就此减少利润12亿元。
统计显示,200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仅增长19.1%,比全国平均低19个百分点。今年1-2月,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位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与全国工业企业两位的利润增幅形成了强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