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横祸曾使多少家庭破碎,亲人永诀。但也许人们不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多掌握一些必备的现场救护常识和技巧,本可以留住亲人的生命。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我省红十字会启动了“自救互救———红十字在行动”的主题活动,就是倡议普通百姓都来积极学习现场救护常识,掌握现场救护技巧,让现场救护常识走入寻常百姓中。
莫让生命从你我身边溜走
在第一时间有效施救
垂危患者死亡率可减80%
家住杭州大关小区的倪先生怎么也抹不去脑海中的那一幕:60多岁的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倒地上。在场的家人吓慌了,大家手忙脚乱,有的抬人,有的拉胳膊,想把她送往就近的医院救护。但路上人多车挤,汽车半个多小时后才抵达医院急诊室。当医生给老人接上氧气管,试图做紧急人工呼吸时,老人的心脏已永远停止了跳动。
事后,医生告诉倪先生:心肌梗塞发生后,若患者被紧急抬上车,送往医院,其心脏负荷极可能因颠簸而加重,发生心脏骤停,如果当时有家人稍懂现场救护常识,只需在病人的胸口适当地捶几下,老人家完全有可能救过来。但这对倪先生一家来说,一切都太晚了。
笔者从省内几家大医院急诊科了解到,类似倪家的悲剧,年复一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
来自省公安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消息称,去年我省道路交通事故数量虽然比上年下降12%,但仍有5万多起,受伤5万多人,死亡7500余人。省交管局事故科负责人表示,如果具备现场救护知识的群众和乘客再多一些,那么“好心人帮倒忙”的事儿就会大大减少,更多的生命就有可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据急救专家介绍,在抢救危重急症或因意外受伤而生命垂危者的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能及时而正确地先行抢救,死亡率可减少80%。“如果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群众能开展现场自救互救,许多不幸的结局会被改写。”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张国强说。
国民素质教育
该补上现场救护知识这一课
20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医生发明了一种医治喉部塞噎的腹部冲击急救法,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星期后,一位老妇人在晚餐时被鸡块卡住了喉部,呼吸困难,甚至不能拨打求救电话。慌乱之中,她跑到邻居家求救。正巧,70岁的邻居刚刚读过这种病症的急救法,立即对老妇人采取腹部冲击法救治。想不到手到病除,异物由气管排出,老妇人化险为夷。
发明这种急救法的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因此名声大振,这种急救法被称为“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得到普及,仅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种急救法就成功挽救了10000余人的生命。亨利·海姆立克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救人最多的医生之一。
刚从美国进修回来的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蔡文伟博士说:美国的一名消防队员曾骄傲地对他说,他已成功地接生过5个孩子。“现场救护和急救知识普及化、抢救民众化在发达国家已形成全民共识。”蔡文伟说,在发达国家,普及现场救护知识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70%以上的成年人都拥有现场救护知识培训合格证。
我们的国民素质教育,该补上现场救护知识这一课了。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徐伟伟建议,在学生的必读课本中,现场救护常识应为重要的一课。其实,学习初级救护,掌握简单的现场救护技巧所花费的时间不过二三天。
然而,在我国这种现场救护知识培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尽管近几年来,经全省红十字系统培训的现场救护员超过10万人次,但未形成普通百姓主动报名参加学习的良好局面,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主动要求对员工进行此方面培训的亦不多。但可怕的不是缺乏现场救护知识,而是缺乏学习现场救护知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你愿意花4个小时,接受一场现场救护技术培训吗?”在这样的问卷上,很多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