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作为目前惟一被揭露出来的近千年前的御道,荣膺这一称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取得这一荣誉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杭州市委、市政府小心翼翼“踩钢丝”,不惜代价护文物,在考古和城建之间寻求平衡发展的故事
文物遗址令人惊叹
和很多地方一样,在城市的日益繁荣中,杭州市近年也遭遇了交通瓶颈的制约。作为一个平均每天增加200多辆机动车的城市,“行路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缓解西湖周边的交通压力,市政府决定开凿万松岭隧道。2003年3月,被称为“西湖第二环线”咽喉的市重点工程万松岭隧道建设正式动工。
然而,隧道东接线所在的严官巷一带,南宋时为中央官署所在地,有三省六部、玉牒所、封椿所等,近年曾先后发现南宋太庙等重要遗址。获悉隧道建设消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立即和施工单位取得联系,告知将对施工所涉及范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一工作得到了市里的支持。
考古人员在旧房开始拆除之时,见缝插针,进行考古发掘。2004年8月,发掘工作有了惊人的发现:南宋御街、殿址遗迹,南宋三省六部官署围墙遗迹,南宋晚期石砌储水设施遗迹,南宋河道遗迹,南宋白马庙遗址等。南宋御街制作考究,气势恢弘。同时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龙泉窑、越窑、官窑等窑口的青瓷器以及少量定窑白瓷,釉色晶莹,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还有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碗伤痕累累,毫不起眼,实际上非常难得,是我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补碗技术实例。
遗址发现后,引起轰动,市民纷纷赶去现场一睹千年御道真容。同时,这一发现也被众多考古学家誉为“南宋临安城考古的一次标志性发现”,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今两“道”孰轻孰重
伴随着考古发现的惊喜,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摆到了市委、市政府面前:一边是政府投下巨资的万松岭隧道已基本完成,只待东接线铺设完工,重点工程就可顺利竣工。目前这一总投资约1.3亿元的项目因考古已经停工,损失正在产生。另一边则是重要文物急需保护和展示,假如铺设东接线道路,就会造成文物的损失。
要御道还是要隧道?文物保护和现实民生问题的解决,孰轻孰重,杭州市面临两难抉择。
当时,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隧道东接线走向,将道路分成南北两条,分别从遗址的南北两侧通过,绕过遗址区;二是减小路面宽度,继续从遗址中间的严官巷通过。
文物专家提出,第一种意见虽然可以保证南宋御街遗址的完整性,但严官巷一带地下文物遗迹众多,规划的南北两条道路同样可能“遭遇”地下文物遗迹。而且新建两条道路又需拆除民居,增加投资,影响隧道的顺利通车。第二种意见较经济,对遗址保护和展示影响也不大,但减窄路面会限制道路通行能力,政府花巨资建设隧道的“初衷”将大打折扣。
为了找到道路建设和文物保护的最佳结合点,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亲自带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次次到隧道建设和考古现场,研讨解决办法。王国平指出,这一遗址是见证杭州2225年建城史的为数不多的实物遗址之一,做好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物保护效益最大化的惟一选择。一定要处理好道路畅通、文物挖掘和遗址展示的关系,做到两全其美。
文物部门“一锤定音”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建设单位紧急协调,详细了解道路工程,特别是地下管道施工的有关情况,和勘测设计部门配合,对文物遗迹的范围进行测定,同时对已经发现的所有遗迹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总结,在权衡利弊、反复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最佳方案”。
根据考古发现,遗迹现象较少的南宋河道和严官巷走向基本吻合。考古部门认为,隧道东接线可以将宽5米的严官巷作为主干道,在通过文物遗址时采取小高架的形式,将主干道建在南宋河道之上,这个方案既可使隧道东接线基本保证足够的通行能力,同时将道路建设对地下文物遗迹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杭州市政府组织专家进行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采用文物部门的方案:南宋御街遗址展示坑分成南北两个,隧道东接线部分路面以小高架形式从遗址上部向南北两侧延伸。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分开,绕过遗址展示坑的另一边。
目前,万松岭隧道东接线已顺利通车,南宋御街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
杭州市为保护文物遗址增加了投资,但他们觉得值。因为南宋临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如此大面积保护和展示南宋遗址在国内尚无先例,意义重大。杭州市领导表示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将遗址打造成这个城市的“金名片”。目前,杭州市已决定在考古遗址上建设保护展示大厅,力争在年底前向市民免费开放。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南宋遗迹展厅将矗立在万松岭下,供每一个前来观赏的人们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