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崭露头角。据了解,由于这个镇当时已经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农民家庭”这样一条服务链,所以很快就掌握了人员来往情况,使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相反,同属湖州市的其他一些乡镇却一度出现混乱。2004年,经过多年探索的“东林模式”首先在湖州市吴兴区全面推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模式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一些新变化。
一支新队伍:“蓝衣天使”进农家
八里店镇升山农村社区服务站有5名医生,服务人口约4000人,每天留一位医生坐诊,其他4名医生都外出巡诊。记者与陈金江医生出诊的是常年卧床的68岁老人费顺娥,她3年前双腿骨折,又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陈医生告诉记者,对这样的重点病人社区医生每周随访一次,主要是进行身体检查,指导病人康复。费顺娥的丈夫费自清告诉记者,平时儿子大多外出打工,自己又年老行动不便,全靠社区医生照料。
湖州吴兴区卫生局干部郭建国告诉记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立以服务半径1.5公里、步行15分钟、3000~5000左右服务人口为标准。同时从原来的乡村医生中选出一批社区医生实行统一管理,每位医生的年收入一般都在2万元以上,并给办理养老保险,参加合作医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吴兴区已有近200名社区医生常年活跃在农民中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也从原来村卫生室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拓展到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健康咨询、计生技术服务等。
一个新名词:农民有了“健康券”
东林镇保国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健康调查发现,这个站服务范围内的5个村有慢性病患者37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80人,精神病患者30人,肺结核患者5人,另外还有糖尿病、乙肝等患者。站长倪子根告诉记者,服务站为每户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记录着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饮水来源等情况以及每位家庭成员的病史、历次检查诊治记录等,并随时录入健康信息,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实行分类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乙肝等9种疾病按轻、中、重分类归档,每月一次上门检查身体。
吴兴区卫生局干部皇玉琴告诉记者,社区医生对这些慢性病患者的服务,只是农民“健康券”所包含的一项内容。据了解,吴兴区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出了“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思路。各级政府都把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直接把“健康券”发放到每个农民手中。农民凭“健康券”享受服务,卫生服务人员通过提供服务后收回的“健康券“与政府结算,达到“政府出钱,卫生出力,百姓受益”的目的。
一项新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现诊现报”
东林镇东明村胡金囡,2003年12月做肝胆管手术花去医药费47000元。好在她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按大病统筹的有关规定得以报销10500元,再通过政府医疗救助18300元,避免了因病致贫。
吴兴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姚树勤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基本解决了农民“看得上病”的问题。但如何解决农民“看得起病”问题?这就要靠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据介绍,2005年吴兴区在建立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首次推出门诊报销制度。规定在乡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门诊医药费可报销15%,并对门诊及5000元以下住院医疗费用,实行“现诊现报”,直接由乡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兑付。据了解,2005年吴兴区政府还将出资200万元,彻底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尽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带来的社会效果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在进行了多年探索的东林镇,这些措施已初显成效。记者从湖州市卫生局了解到,东林镇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前的年均48人降至29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连年保持在100%,连续5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事件,184名精神病患者病情稳定率达到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