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坐落在杭城拱宸桥北侧运河广场上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将全方位陈列展示运河文化。但这些天来,博物馆筹建办主任石永民却在为收集有关运河的各种陈列品伤脑筋:“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那些流落在民间的‘宝贝’”。
博物馆注重人物互动
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土建工程已经竣工,馆外大型铜雕《陆地行舟图》等也已创作完成,最终的布局设计方案仍在调整中。根据初步的布局设计,陈列展示由一个序厅、四个展厅组成。主要运用船、桥、水等运河文化象征物、大型运河变迁模型和半景油画形式来反映运河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开凿运河的宏伟景象。
博物馆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游艇模拟驾驶系统,用高亮度投影机、270度水平视场角柱幕投影三维视景系统逼真地显示“大运河”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参观者可通过操作控制设备,在“运河之旅”三维场景中控制船只航行,亲身领略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之旅。
展示内容偏于现代
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陈列品,除瓷器外,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初和建国后的运河遗存,真正有价值的清朝前的文物很少。为了找寻失落在民间的文物,拱墅区文体局局长谢作盛专门和一批研究运河历史的专家沿着运河转了一圈,但收获甚少。谢作盛说,大运河博物馆布置目前更注重人与物的互动交流,虽然新奇但也是无奈之举。目前展示的内容还是太现代了,仅仅靠模型及高科技手法展示运河文化还是有局限性。
谢作盛认为,大运河博物馆不是一座单纯的、普通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一方面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博物馆,另一方面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等的征集、收藏中心,因此只有充实更多的民间文物才能让博物馆名副其实。
今起向民间征集运河“宝贝”
从今天起,本报将联合博物馆筹建办向社会广泛征集运河文物及文献资料,抢救散落在民间的运河文化遗产。
博物馆最需要有关大运河的各种物质信息载体包括与运河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人物、民俗风情、宗教等方面的文字史料、手稿、碑文等。还需要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如运河船闸、堰埭、斗门、分水坝等的遗址照片和相关文物,如斗杠、砖瓦、铁卡件等;其他古代货栈码头的相关用具、如仓库锁具等;各类漕运船只的资料,军岗、军备与武器,漕粮仓米斗、称、验米器等;各类古代账册凭证,如完纳漕粮执照、漕米版串纳户照;各类渔具、纺织工具、各种农具、船上人家用具、河畔古塔、会馆资料,相关的瓦子、戏剧行头道具、乐器等。另外如书画、泥雕、家具漆器、丝绸、剌绣工艺美术也非常缺乏。
如果您身边有这些宝贝,可拨打早报热线0571—85055555或博物馆筹建办电话:0571-88194501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