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因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而远近闻名的温州池上楼,最近传出热闹的装修声,一个月后一家温州茶楼将进驻池上楼。
在温州浩然楼、谯楼等因开设餐馆纷纷陷入窘境后不久,同样作为文保单位的池上楼,又迎来私营性质的茶楼。池上楼是否会重蹈覆辙,引起不少温州市民关注。
茶楼:不会破坏原有构造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温州市区中心的池上楼。原本进出游客的大门已经关闭,只留一个狭小的后门通行。几名工作人员正往里面搬成批的装修材料。木匠们正在赶工,用机器切割木板,园内满是木屑。还有一些人在拉电线,安装音响设备。池上楼里,一些将作为包厢的房间已被安上隔音板,摆出茶桌。清洁工从楼道里扫出了厚厚的灰尘。
据池上楼有关管理人员介绍,池上楼是为了纪念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建造。清道光初年,张瑞溥在池上楼的遗址上建造了“如园”,园内包括“池上楼”、“春草轩”、“怀谢楼”及“鹤舫”等,后遭毁坏。1981年6月,池上楼被温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年前,温州市有关部门出资368万元,按清式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
茶楼的负责人许女士这几天也一直在池上楼里忙碌着。她告诉记者,茶楼已经与温州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将拥有池上楼的经营权。
“如果顺利的话,5月底就可以正式对外营业了。”许女士说,“我们的工人们都很小心,不会改变池上楼的原貌和原有结构。不会让池上楼走样。”
有关部门:此举只为减轻负担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管理处。有关人士坦言,池上楼建成后,连年亏损,“再不调整思路,只会成为累赘。”
文管处处长王同军说,不管池上楼门票价格5元还是3元,人气始终不旺,一年收入仅在1万元左右。而一年的维护费就要近8万元,这样的差距很难弥补。
“其实,池上楼景区里只摆放一些仿古家具和名人字画,很多房间闲置,再不与市场接轨,只有死路一条。”王同军说,“我们也曾讨论过,池上楼人气差的原因,就是没什么东西可以吸引游客。”
王同军说,引入茶楼可以增加人气。更关键的是,池上楼的修缮维护等费用都将由茶楼负责,市民可免费进入参观。
市民:关键是要增加内涵
记者了解到,自池上楼最早传出装修声后,这个人气冷淡的景点再次为温州市民关注。
对于文化部门出让“经营权”的做法,市民担心过浓的商业味道会破坏池上楼幽雅静谧的意境,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增加池上楼的内涵。
一些市民表示,不管是否为了增加人气,茶室都不应该占据池上楼。更好的办法可能是让旁边部门附属楼房成为茶室。一旦池上楼变成了茶楼,所谓的“免费开放”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也有市民认为,温州市特别是市区历史遗留的“古迹”本身就不多,缺乏文化名牌,茶楼开放后,“商味”肯定增加,用这种办法解决池上楼目前的困境可能得不偿失。出让“经营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温州经济发达,完全可增加投入,提高池上楼的观赏性,让池上楼更吸引人。
令市民最担心的还是,即使茶楼管理严格,但人气上去后,人流量增加,池中楼的建筑肯定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这将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商家第一考虑的肯定是生意。
业内人士:“引商”要适当适度
对于市民的疑问,王同军坦言,其实管理部门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早在一年前,他们就有了这种打算,但一直很犹豫,多次讨论以何种方式替池上楼解困以及谁是合适的合作单位。
“当初为了浩然楼、谯楼,设置餐馆,但因此产生的污染却让这些古迹受伤不少。现在看来确实不大可取。”王同军说,而茶馆除了烧开水外,不会产生其他油烟,可以最大程度减轻对建筑的影响。
许女士也告诉记者,文化部门对这次合作也很慎重很敏感,否则他们不会几乎每天都派人来监督装潢情况。
温州市文保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就实际情况来看,“引茶入楼”是解决池上楼相关问题的一种选择。目前,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各种原因陷入窘境,其中经费缺乏是最普遍的问题。引“商”可能是解决经费缺乏最简便的办法,也是利用、保护那些名胜古迹一种新的尝试。但关键还需要政府能结合实际加大投入,同时不管方式如何,都不可以破坏文保点,让文保对象受伤甚至变味,一定要做到适当、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