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太棒了,我们要去给南极科学家当助手了!”昨天下午1点30分,天色灰蒙大雨欲临,可要去给南极科学家当助手的学生们,笑脸如同雨后的彩虹一样灿烂。乘着巴士,20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带着对南极的幻想和疑问走进了“国家海洋二所”。
听科学家讲南极科考故事
三次去南极考察的扈传昱老师给大家观看了书本上看不到的、相关的珍贵照片和DV,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有谁知道南极的第一个考察站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扈老师的一个提问开始了大家的南极之旅。“1990年”“1989年”“1985年”回答声此起彼伏,“我国的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10日,那时候你们都还没出生呢!”
“这是地衣,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像是衣服一样地覆盖在南极的大陆上,有13厘米厚。”“那个是帝企鹅,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见过的。”吕知同学叫了起来。“我们这次去南极的时候,离帝企鹅很近,它们不怕人,大的帝企鹅啊,可以到我胸口那么高的呢!”“可以和企鹅玩啊!”顾老师的一番介绍更让同学们觉得当科学家很棒。
“同学们,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南极考察?”顾老师打断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解地球呗,可是它离我们那么远对中国有用吗?”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
长大了,我也要去南极科考
别看生物陈列室小,可里面收藏的东西是绝对珍贵稀有的,都是科学家们每次去南极考察时带回来的。
一进陈列室,同学们就被一条鱼的标本吸引住了。据介绍,这条鱼叫矛尾鱼,是现今地球上所有陆生动物群的祖先。第一条矛尾鱼是1938年由拉蒂迈女士在非洲东海岸附近发现的,又称拉蒂迈鱼。中国只存有两条,研究所的矛尾鱼标本是其中一条。
在“第二十一次南极胜利归来”的红旗前,同学们合了影。“长大了,我也要到南极科考。”天成学校常青校区的陈强更是开心得要命(详见早报2005年3月9日报道《我坚韧,我是民工孩子》),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科学魅力。
给南极科学家当助手,我能!
下午3点10分,小朋友们一脸兴奋地进入南极科学家的实验室。“棉花!”“橡皮泥!”“雪糕!”3次去过南极的女科学家扈传昱笑着摇摇头,晃了晃装在透明塑料袋中的白色块状物说:“这是南极冻土,非常珍贵。”
“阿姨,这个泥土怎么跟我们普通的泥土不一样!看来南极的东西跟我们大陆上的就是不一样。我以后也要到南极去。”孙玉铭小朋友隔着塑料袋摸了摸冻土,一脸羡慕地说。
认识了珍贵的泥土样,小朋友们跟着科学家围到了一台滤水器旁。扈传昱做了一番演示后,十多只小胳膊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争当小助手。幸运的柳一帆成了南极科学家的第一个“小助手”。只见他把雪白的滤纸放进容器口,然后盖上塑料的半斗状容器,再倒进科学家采集的来自南大洋的珍贵海水,然后开动机器,半分钟后,雪白的滤纸变成了米色。按照相同程序,又倒进自来水,滤纸变成了淡粉色。“怎么同样的程序,会不一样呢?”柳一帆嘴巴呈了“O”状。“南大洋的海水中有很多自来水没有的物质,所以颜色会不一样。”扈传昱微笑地解释。海洋二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们上实验课,科学家们特地从珍贵而数量有限的南大洋海水样本中“匀”出了70毫升。
小朋友们做完实验后,柳一帆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仍然有点恋恋不舍。善解人意的扈传昱把孩子们做过的滤纸小心地装进了玻璃袋中,送给了小朋友们。“谢谢阿姨!”柳一帆和伙伴们高兴地接过了“特殊的礼物”,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我回去要给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老师们看看。”柳一帆告诉记者。“我要把它们放在枕边。”吕知得意地说,眼睛盯着滤纸,满是笑意。
“有这个机会去参观真是太难得了,要是能到学校讲课就更好了。”天成学校孙宝瑞校长希望南极科考的科学家到学校作讲座。
在南极科考科学家的支持下,南极科学家们下周一上午将走进天成学校常青校区,给全校师生作讲座。早报将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