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区在籍人口6400多人,竟有将近6000人不住在社区内,而实际居住的又大多是外来人员,人户极度分离,由此引发了在治安、党建、卫生、计生等区管理领域的诸多新问题,这就是眼下摆在义乌市稠城街道绣湖社区面前的大难题。昨天,本报社区流动值班室进驻绣湖社区,居委会干部向记者吐露小区管理上的困惑。
居民成了“侨民”
如果把义乌的城区比成是一个圆圈,那么绣湖就是这个圆的圆心,5年前,规模浩大的绣湖广场改造让数以千计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义乌”搬离了这块区域,散居在城区各地,成为其他社区的“侨民”。而另一方面,商业的集聚、广场的人气和高层公寓的兴建又使得这里成为大量外来人口的暂居地。
“90%的户籍居民不住在辖区。看到的管不着,管到的看不见,社区刚一成立,我们就遇上了人户分离的信息掌握难题。”绣湖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骆花仙说。
管理多不便 骆花仙介绍,旧城改造拆迁后,社区的老居民分别被安置到江东、宗宅等5个小区。以党建为例,每月组织支部活动,104名党员要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要换乘几路公交车,有的索性“因故缺席”。
与此同时,本辖区居民的缺失又给社区的治安和卫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去年初,这一带街面偷、盗、抢等案件明显上升,辖区内污水沟和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严重,而居住在区域外的居民遇到的一些生活难题居委会又爱莫能助。去年,社区在义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中,发现朝阳门店面的水龙头设计在店后,违反了创建要求,在拆装时,店主们以不属于绣湖社区为由加以抵制。之后虽然有关部门给予强制拆除,但时隔不久,店主们又故伎重演,将水龙头装了回去。
为什么人走户不走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绣湖社区主任胡昌洪认为,子女的入学和地段的前景是主要原因。该社区范围内集中了义乌市教育质量最好的两所小学稠城一校和绣湖小学,居民为了孩子的顺利入学,在搬离后不愿放弃户口。
此外,绣湖的地段优势,也让众多居民舍不得扔下名义上的户口。在这块义乌的心脏地块,集中了义乌最大规模的超市、商场和高档酒店、高层公寓,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拴”住居民
“只要户籍还在社区,我们就不会弃而不管。”骆花仙告诉记者。通过一年多的尝试,社区已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户分离”管理办法。
“在这方面,老居委会干部起了很好的沟通作用,”骆花仙说,“我们让这些老干部继续担任原辖区居民的通联工作,获知居民的住所地址后,我们仍然可以很快地建立居民联系网络,在分片集中的5个小区建立了社区小组,将相对无形的社区转回有形的社区,这样一来,党员活动不会没人叫了,社区卫生也有责任人了。”
社区亟需建立一支平安护卫队,不过大伙都不住在一起,怎么办?没想到社区一号召,楼献军、孟李平等一群住在词林小区的拥有老板身份的居民主动请缨,参加两天一次的巡逻。在巡逻中,护卫队员工作非常负责,哪家房门或楼梯门开着,他们都会上去查看一番,确认无事后再把门关好。
对于人户分离的育龄夫妇,社区过去要花大量的时间联系和外出走访。如今通过系统的跨街道、跨社区的登门拜访,户籍地可及时掌握居民现居住地反馈的育龄人口各种生育、节育信息,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保证了管理和服务的及时到位。
随着辖区内的绣湖公寓、锦绣公寓、都市公寓等高楼的相继投入使用,不少户籍不在社区的居民也迫切需要社区的管理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绣湖社区充分利用社区便民服务网络的优势,帮助这些高楼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积极参与协调业主与公司的矛盾,使得物业管理日益走向规范,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