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之死
一个多月前,一个灿烂的生命从19楼坠下,飘逝而去。 沈燕(化名)走了,可伤痛无法抹去。
昨天,沈燕的叔叔力夫,带着一封长信———《侄女之死》,沉重地走进时报。
信有9页,字迹工整,一看就知道是写好后仔仔细细抄好的。
信之所以沉,是因为其中清楚地写着,在沈燕跨出最后一步前,种种细节透露了她要自杀的迹象,“我希望更多人能对抑郁症有个认识,不要让悲剧重演。”力夫叹息。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赵国秋看完信后说,“真是心痛啊!在选择自杀前,女孩已经发出了如此之多的求救信号。”
赵国秋对沈燕出事前的行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解剖一只麻雀”,是为让社会和家庭重视抑郁症患者,给他们多一份关爱。
□时报记者胡育萍
4月5日早上6:20,沈燕照常和妈妈告别去上班。6:48,在海盐工作的父亲及男朋友同时收到沈燕发来的短信:“对不起,我还是不能战胜自己。”
父亲赶紧给女儿打电话,却无法接通。大约8点,父亲接到来自临平南苑派出所的电话:沈燕从一幢大厦的19楼跳下身亡。
死前1个月多次提到想死
同事反映,今年3月份,侄女常讲一些不吉利的话:“人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同事总把这当成玩笑话,没有认真地对待她。她也曾向父亲说过:“我的性格是双重的”,意思就是她表面上让人感觉是一位阳光女孩,实际上事情都压抑在心里。
记者采访了沈燕生前的好友兼同事小施。小施说自己挺悲观的,但从沈燕那里,她总能得到很多快乐,“她开朗单纯,天真烂漫,真是特别好的一个女孩。”
事后,小施得知,3月30日那天,沈燕向另一个同事发过一条短信,说她想跳楼自杀。4月3日,沈燕又对另外一个同事说了句:“不如跳楼死掉算了。”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两位同事的注意。
小施说,沈燕的反常行为在出事前已持续了近一个月。以前,她总是大大咧咧的,对什么事情都不太在乎。可是那段时间,沈燕情绪低落,变得敏感了,对同事的评价也特别在意。
赵国秋评点:持续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兴趣减退,对自我能力的否定,这是患抑郁症前的三个特点。女孩的反常是很明显的抑郁症前兆,如果她的朋友、家人,能多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能对她多点开导,就不会这样了。如果他们能陪女孩到医院来看医生,肯定可以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女孩已发出了这么多的求救信号,结果却没人帮助她,这是个教训。
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会在“死”与“不死”之间反复地斗争。当她思想里“不死”的想法占一点点上风的时候,她都会求救的。可是这个女孩发出的信号没人能体会,最后,她放弃了,多可惜呀!
她曾抱怨工作压力太大
沈燕26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做翻译。她责任心强,工作负责。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任何人找她翻译,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记者从小施处得知,因为公司制度等一些原因,沈燕所在部门需要翻译的东西是最多的,沈燕要承担的工作量也是最大的。虽然沈燕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但她也会抱怨工作太累压力太大。
评点:别说是外资企业了,现在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竞争有压力的。年轻人平时要注意培养坚忍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感觉到自己压力过大时,最要避免的,就是把压力“内化”,应该尽可能多地和亲朋好友交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家长,则要提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做好准备。
一整天往返于市区和下沙
4月1日那天,她从临平到下沙工作单位上班,刷卡后,独自乘上401公交车,整整一天往返于杭州市区与下沙间。事后父亲知道此事,找她谈心。她说:“我想去邵逸夫医院看心理医生,碍于面子未去”,父亲说:“你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
评点:抑郁症患者一个很大的特点,她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思维没有障碍。女孩在公交车上坐了整整一天,她内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我接触过很多因为抑郁而自杀未遂的人,他们自杀前暴露出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承受和想像的。
而女孩自己不好意思来看心理医生,这是非常陈旧的看法。爸爸找女孩谈过心,但是他没有把握住这最后挽回女孩的机会。
她曾用头撞电线杆
4月2日,她用头撞电线杆,额头上撞出一个包,男朋友知道后反复劝她。虽然大家都察觉到她精神抑郁,却都没有想到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评点:用头撞电线杆,这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了。如果女孩的男朋友没有意识到,那他真是太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了。
-不是尾声
别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2003年,浙江省做过调查,全省的抑郁症患者占正常人的8.7%,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则占到了17.29%。自杀者中,有一半是抑郁症患者。
“我碰到多少的抑郁症自杀者,他们在死之前都有表现,可是我们竟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果家人朋友能提前意识到,能多开导,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抑郁症’真该加三个惊叹号呀!”赵院长长长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