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卞家山遗址考古队获悉,良渚文化遗址又有新的发现。经过1个多月野外考古发掘工作,良渚文化卞家山遗址抢救性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在1000多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32座,其中180平方米有墓葬20多座,其密度之高,在良渚文化中实属罕见。
据考古队领队省考古所专家赵晔介绍,此次良渚文化卞家山遗址发掘是对遗址北侧1000多平方米范围内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东半部是一片墓地,是用泥土靠人工堆积而成,墓的大小规格200至250厘米、宽50至70厘米、深10至80厘米不等,属平民小墓。其中,在180平方米有墓葬20多座,平均8个平方就有一座墓,其密度之高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实属罕见。以往发掘的墓葬,通常是南北向,且头部朝南。而此次墓葬,却多数头部朝北。其中,一座编号为28号的墓葬,东西向横葬,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也非常罕见。
在清理墓葬时,有几座墓的葬具痕迹明显,还有可辨别的人骨架形状,有合葬、二次葬等不同方式。每座墓葬清理出来的随葬器物均比较雷同,一座大约有10多件,主要有三种器物,随葬器形比实用器形小一点,物高和直径约十五六厘米。陶器有陶鼎、陶豆、陶罐和纺轮等,石器有石钺、石锛、石犁等,玉器有锥形饰、坠饰、手镯等。由于深藏地层,因此出土器物大部分保存完好,破损的也基本能修复。此外,还有木质外表的漆片,大红色彩仍然十分鲜艳有光泽。
赵晔告诉笔者,根据出土的器物推测,墓葬是良渚文化中期偏早至晚期,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迄今已有4000年以上。此次发掘成果,充分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平民阶层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也显示良渚文化时期平民阶层的社会结构已十分复杂,为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期葬俗提供了新的宝贵的实物史料,对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