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杭州的心理专家,我不可能那么快解脱,谢谢!”在“8·13泥石流事件”中丧失亲人的章林峰,不断地重复着感谢;而原本听见水声就毛骨悚然的印度洋海啸幸存者黄启予,也激动万分地说,他已经再次向往起了曾带给他无数噩梦的大海。
昨天,是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1岁生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卫生专家齐集杭城。除了分享被成功干预者的喜悦,专家们也指出: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性还有欠缺,“事后干预”的情况仍然不少。
去年5月25日,杭州在在全国率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对于杭州全国首创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博导蔡焯基教授将其总结为“杭州模式”,并称其为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不过,由于心理卫生干预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使‘杭州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社会联动上。”蔡焯基说。
他说,公共危机的日益增多,心理干预的社会化,意味着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具备联动机制。已有实践证明,正是最大限度动员了社会力量,干预才能取得成效。
对此,杭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已经意识到。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后,心理专家理应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但由于消息的闭塞,使得他们往往只能“事后干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问题就在于:由于心理专家既非执法者,又没有经过正规从警训练,警方也顾虑其人身安全,“要真正实现联动,存在一定困难。”
对此,杭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赵国秋教授依然表示看好。
他透露,为了保证危机干预的整体性和规范性,今年中心将重点完善和建立与杭州市120、110以及各大医院急诊部之间的联动。除了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外,中心还将与有关机构一起建立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力争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整的预案,都有明确的人、财、物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