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五路”工程结束后,杭城交通“四肢发达”了,但市中心却面临着“心肌梗塞”的危险。昨天,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拍板:从7月上旬开始,启动杭州“一纵三横”综合整治工程,工程预计将于明年“五一”前结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将这一工程称为“给杭州心脏做搭桥手术”,是解决主城区交通两难、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花3个亿整治“主动脉”
所谓“一纵三横”,是指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和保俶路,总长约16.7公里。据估算,这几条路承担了杭州市区四分之一的交通流量。
按照预算,整治这5条路的总投资在3.42亿元到3.74亿元之间。整治内容包括:将4车道拓宽到6车道,交叉口的渠化,所有公交站点的完全港湾式停靠,搭建人行天桥或地下过街通道等,也包括上改下、立面整治、亮灯工程、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绿化等。
据估计,经过整治,大约能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40%—50%。而假如新修建这样的道路,估计花费将为20亿元。
工程以半封闭方式进行
因为“一纵三横”地处城市中心,整治时间跨度又比较长,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有关部门将专门设计相关通行方案,尽可能减少道路修建对交通带来的影响。按照目前的估计,以半封闭方式进行整治的可能性较大,以便给行人及车辆通行留出余地。
行人安全有保障
整治的一个原则是公交优先,见缝插绿:这次调整道路中间或者交叉口的一些绿化,而对于路旁的行道树,能够保留的,将尽量保留。在保证通畅的前提下,处理好道路与绿化的关系。
同时,由于要增加机动车道,有许多市民担心,可能将机动车都赶到人行道上,造成人车混流,从而加大行人的不安全感。为此,有关部门表示,整治之后的道路将保证有3.5米到4米宽的自行车道,叉口处将大于4米;绝大部分都有宽3.5米到4米的人行道。
现行交通面临四大难题
杭州市经过33929工程和三口五路工程的建设,道路交通功能和城市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但是纵观杭州市主城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现状,交通研究中心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干道网密度低,导致交通压力大
现状:在中心区的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之间,间距最小的地方为600米,最大的在900米左右,同样在中河路、建国路和环城东路之间也一样。
分析:在以公建和居住占绝大多数的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干道网密度太低,一般要求主次干道网的间距不大于600米。
城市支路十分缺乏
现状:除湖滨地区以外,现在能承担城市交通功能的支路太少,与规范要求的差距太大,特别是中心区东西向,在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和解放路所围的区域内,没有一条贯通的城市支路。支路的缺少进一步加重了干道的压力。
分析:要通过增加庆春路、体育场路、凤起路(环城西路以东)和保俶路(凤起路以北)的机动车道数,达到双向六车道,提高通行能力。
主次干道路口通行能力小
现状:要使道路交通口的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基本匹配,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应是路段单向车道的两倍或以上,杭州中心区的绝大部分主要交叉口都没有达到。
分析:一般交叉进口道的车道只比路段多一个或者没有增加,比如,庆春路—延安路交叉东进口是三进二出,凤起路—延安路交叉口是二进二出,导致交通拥堵。
部分干道的横断面布置不尽合理
现状:像凤起路、体育场路等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道路,这些杭州市早期建设的城市主干道大多是四车道。这样的道路在当时机动车较少、非机动车很多的时期是合理的。
分析:目前,机动车大幅度增加,这样的主干道功能太弱,管理困难,急需改造。由此,部分干道的横断面布置应结合交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同时,还有部分区域的交通组织、交叉口的渠化和信号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综合整治工程的六大原则
对于本次整治,杭州市确定了“六大原则”,其中包括——
系统性原则:注重道路与景观、交通组织、管线工程、亮灯、绿化等的综合整治。
通畅性原则:道路的首要功能是通行,通过区域交通组织、实施公交优先、交叉口渠化等多种手段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景观性原则:街道是城市的灵魂,道路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景观,在整治中高度重视景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道路整治过程中,坚持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并重,在提高道路机动车通行效率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善自行车、行人的通行环境,在时空上真正做到能够“各行其道”。
特色性原则:整治要因地制宜,体现每一个道路的特色。
高标准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各种用材要量力而行,做到功能上满足要求,同时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