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国清寺山门
这株梅树相传为隋朝时期种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国清寺大雄宝殿
国清寺当家和尚永观向外国作家介绍寺院历史
浙江在线5月29日消息:走过丰干桥,庭前古树葱郁,绛袍僧人在枝干间透过的细碎光影间有的诵经,有的洒扫,一派恬然的景象,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今天,参加“世界作家看浙江”采风活动的中外作家来到了最后一站-天台山国清寺。
虽然一向被呼作国清寺,但据寺内的僧人说,国清寺寺门横匾所写的“国清讲寺”正是寺庙的全名,也就是讲经说法、研究佛礼的地方。一行禅师曾在国清寺拜师学算创立了密宗,相传著名的济公和尚也是在此地出家修行,更有丰干、寒山、拾得三位高僧曾在此修行过。现在寺庙内外都还保留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等历史遗迹。
而说起寺院的悠久历史,更是要追溯到千年之前。寺院当家介绍说,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门徒到天台,遍植松柏、结茅成庵。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在这期间开坛宣讲《法华经》,并总纳一切佛法,开创出有别于印度佛学的独特学说,智顗大师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开宗立派的第一人。
智顗后来受邀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又先后云游至庐山、南岳、荆州、扬州,最后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台山。此时,修禅寺已荒废,智顗遂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但终其一生也只是做到精心构划,画图立桩而已。他临终时给隋文帝杨广写了封书信,言“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杨广看到书信后大为感动,第二年便派司马王弘督造,由智顗的弟子灌顶秉承大师生前所画图样主持修建。隋文帝仁寿元年,法师的心愿终于在灌顶手中完成,殿宇初成时称“天台寺”,后来杨广根据法师“寺若成,国即清”的遗言,赐额“国清寺”。灌顶也成为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他一方面整理智顗的著述,另一方面以国清寺为基地传弘天台宗教法,从两位智者起始,天台宗由此奠定了绵延千年的不倒根基。
国清寺在其千年传承的历史中历经劫难,屡有兴废,但每重建一次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向山麓平旷处移动,最早国清寺初建时的寺址在现大雄宝殿后的八柱峰前山坡上,现在这个地址是明朝的时候移过来的。现存的建筑群则是清代雍正十二年重建和扩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