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绍兴县陶堰镇茅洋村的王关林老人等来了他的客人——绍兴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赶工一个多月才制成的30顶乌毡帽,经工作人员仔细检验全部合格。在大家的赞许声中,74岁的王大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曾盛极一时的民间文化或民间工艺正在消失,为了使它们能得以继承和流传,从去年开始,绍兴市群艺馆开展了“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对传统文化、传统民间工艺进行发掘记录。这里面就包括乌毡帽。前不久,工作人员专门来到茅洋村,找到制帽手艺精湛的两位老人——王关林、高五九,录制下了他们用传统工艺制作乌毡帽的全过程,并作为资料永久保存。
茅洋村做乌毡帽有百年历史,但现在村里再也没人以做乌毡帽为生了——即使是王关林、高五九两位老人。王关林做毡帽更多的是为了一份情义,他说:“别人要买你的毡帽是看得起你,怎么好意思推却。”从15岁做学徒至今,王大爷做毡帽已有60个年头。由于手艺好,他做的毡帽知名度很高,甚至有些萧山顾客都赶到他这里来订购帽子。当然更多的还是一些几十年的老顾客,他们都是柯桥附近的船老大。
栅掌、弓、摊子、帽模……王大爷保留着整套的制作乌毡帽专用工具。上等的乌毡帽都是纯绵羊毛手工制作而成,工序相当繁杂,仅羊毛的挑选就很费时间。先是拣杂毛,再将羊毛弹松,然后摊开压平,用田泥除油腻、脱油脂,脱脂后压制成毛坯。制毛坯过程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既要厚薄均匀,又要压实不松,否则做出来的毡帽松垮不厚实。然后是用野生植物花叶果汁与皂矾染色、干燥,最后才是修整成形。看似一顶简单的乌毡帽,上上下下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
“做乌毡帽太苦,又赚不到钱,没人愿意学咯。”捏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乌毡帽,王大爷神情专注又略带忧郁。毕竟,谁也不可能守着一门不来钱的手艺。但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的到来,又给他带来了些希望。老人说:“想到能为抢救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出力,心里真是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