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我省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项具有浓郁地域风格和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名列其中。
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珍贵文化财富,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呢?近日,记者专门赶赴有“民间手工艺之乡”之称的乐清市,实地了解当地最具盛名的两大民间手工艺: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的生存状况——
在乐清市的民间手工艺中,有“两把刻刀”特别出名:一把刻出了扬名海内的黄杨木雕;一把刻出了“中国一绝”的细纹刻纸。这两大优秀民间文化产品曾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开始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开始崛起。“机器赚钱”和“手工赚钱”之间的巨大差距开始彰显,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技工纷纷流向电器行业。
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也不能例外。当年曾担任乐清特艺雕刻厂厂长的王笃纯,可以举出多名当年他手下的员工,如今已是电器行业中的知名老板。随着员工的流失,不久,乐清黄杨艺雕厂的厂房、乐清特艺雕刻厂的厂房,也都变成了低压电器行业的厂房或商店。被海内外媒体称之为“中国一绝”的细纹刻纸,则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市场上消失了。
夹缝中的崛起
工艺品“变身”艺术品
直面现实,当年,一些酷爱黄杨木雕的技术骨干则选择了回家“单干”。从此,他们制作的黄杨木雕不再打上工厂的印记,而是要标注自己的姓名;从此,他们不再搞大批量的生产,而是进行独自的创作;从此,他们的创作,也不再有其他的约束,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于是,传统的黄杨木雕开始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新的雕刻技法“黄杨树根雕”、“黄杨木劈雕”问世了;西洋雕塑艺术和现代雕塑技法也被引入到黄杨木雕的造型之中;黄杨木雕传统的表现领域———寿星、罗汉,也被完全打破,诸如虞金顺的《抗洪之歌》、高公博的《鱼湖雨声》、王笃芳的《黄土高坡》、王笃纯的《母子情》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黄杨木雕问世了。
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叶定林说:以往,从黄杨木雕厂出来的是批量的工艺品;如今,从民间艺人屋中出来的则是单件的艺术品。
造就这条黄杨木雕发展之路的动力在于:一方面是民间艺人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支持。如今,这些在黄杨木雕上做出显著成绩的民间艺人,都获得了“大师”的称号,其中,有2位木雕艺人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桂冠;有4名木雕艺人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大师们还都拥有自己的创作室或研究所。
黄杨木雕从工艺品变成为艺术品,它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价也就大大飙升。记者注意到,大师们都是用“千元”、“万元”,在为自己的作品定价。
同时,“大师”的声望,也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商机。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大师”都建起了自己的作品陈列室。这些陈列室主要是用来接待海内外慕名而来的采购商。但是,不少采购商总是很难感到满意,因为陈列室内有不少作品是不卖的,即使出钱再多,大师也会拒绝。
大师们开拓的这条“有名有利”的发展之路,具有颇大的诱惑力。据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叶定林介绍:今天,紧跟在这些大师们身后的是10余名中青年工艺美术师,他们一方面在艺术上大胆创新,不断追求;一方面是尽一切可能张扬自己的作品。所以,在各地的艺术大赛中,往往能见到他们的名字。如牟湘波的《人与自然》、《空谷传声》曾入选“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郑方杨的《好年头》不仅获得多个大奖,还被国家邮政局选中,走进了2005年的贺年明信片。这批中青年工艺美术师已经初显“接班”的实力。
然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则关注更年轻的一代,因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黄杨木雕技艺,在今天已经很少。王笃芳说:“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学习黄杨木雕技艺需要几年的时间,20岁左右年轻人在学习期间如果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怎么会安心去学习木雕技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看到这一问题,对于大师所带的学徒,要给予一定的资助,让年轻人能安心学习。这样,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刻刀“走”上流水线
大师技艺博弈“工厂化”
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催生了另一条黄杨木雕的发展之路。记者在乐清采访中获悉,如今,乐清市具有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的黄杨木雕企业至少有4家。当然,此类新出现的黄杨木雕企业不是以前那种作坊式工厂的翻版。
台新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程小姐,带我们参观了该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
由于是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所以,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的工作,都是由机器来承担。当一个个已经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便转到了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头发,有人专门雕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一个部位的雕刻,他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技工在某一部位的用刀技艺绝对不会逊色于大师。这种流水线式的手工艺,显然是想在经济效益上拉近与机器生产之间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乐清的这些黄杨木雕企业实质就是一个加工车间,一般都是从境外商人处接来订单、样品,搞的是来样加工定制。所以,企业往往不用设专业的设计人员和产品的推销人员。
然而,乐清市东升雕塑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瑞星却说:“虽然,从目前看海外的订单是不少,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最近几年,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潜力已经开始展现,我们黄杨木雕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大国内的市场。”
“如何开拓国内的市场呢?”记者询问。郑瑞星说:“黄杨木雕企业不能只做海外的来样加工厂,要有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只有拥有响亮的品牌,诱人的产品,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对于如何开创企业的品牌,郑瑞星也有了自己的设想。他说:“我们准备请黄杨木雕的‘大师’级艺人,或‘准大师’级艺人,来担任我们企业的总设计师。这样就能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据悉,目前,整个乐清市黄杨木雕的年产值已经接近1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大师与企业家这两条并行发展的黄杨木雕之路,今后能产生良性互动,发展的潜力就更大了。”
“难致富”的生存
细纹刻纸从“死去”到“活来”
70年代红火,80年代衰落,90年代消失。这是20世纪后期乐清细纹刻纸的总体情况。
细纹刻纸属于剪纸类。说到剪纸,极大多数人都不会看得很重,因为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剪纸艺术,谁还不了解剪纸?但是,当你看到了乐清的细纹刻纸后,才会真正领略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看到乐清的寺前村农民刻制的细纹刻纸《熊猫》、《骏马》后,就感到不可思议———手工怎么能刻出如此精细的图案?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效应”使人们抛弃了这一传统的手工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乐清的细纹刻纸在市场上绝迹了。
记者注意到,今天乐清的细纹刻纸企业,如乐清市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林邦栋细纹刻纸工作室、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乐清市象阳工艺刻纸有限公司等,都是在2001年以后成立的。
乐清细纹刻纸企业的东山再起,各级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乐清市象阳工艺刻纸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忠惠说:“当时,我已经在低压电器企业从事销售工作,是镇政府的负责人找我谈心,希望我能把寺前村的特色———细纹刻纸发展起来,政府还给予了资金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01年组建了细纹刻纸公司。”
乐清市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负责人卢发良说:“现在是发展优秀民间手工艺的最好时机,不仅政府重视,行业协会重视,全社会都非常看重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乐清的细纹刻纸获得了新生。细纹刻纸也有了市场,如去年舟山的开渔节,组办方就向我们订购了2000套细纹刻纸。后来,乐清有一家企业开张,送的礼品也是我们制作的细纹刻纸。最近,北京要开‘亚洲文化合作会议’,有30多个国家的文化官员与会。会议的组织者也向我们订购了40套细纹刻纸。”
但是,细纹刻纸毕竟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她的特殊性决定了她难以像黄杨木雕那样升格为艺术品,也难以向生产流水线发展。所以,她的赚钱效益并不明显,要想靠此致富,显然就很不现实。这也就导致今天这一行业几乎没有年轻的专业学徒。
如何才能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呢?乐清师范附小已经把细纹刻纸当作学校美术课的内容之一进行传授,温州教育部门则准备在当地的乡土教材中列入细纹刻纸的内容。
杭州采荷二小的包郓老师是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中的一名业余学徒。与她一起在该研究所业余学习的还有当地的两位姑娘。包郓认为:“传承细纹刻纸文化,不必太强调要以此来谋生。可以通过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鼓励业余学习,建立刻纸爱好者协会等形式,应该也能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