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5岁的尹功俊回想起48年前的那一幕时仍然激动不已:“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周总理。”这个嵊州白泥坎村老人和他的乐队队友们,当年被省文化部门送往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在当地引起轰动。然而时至今日,有着110年历史的白泥坎村民乐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清朝时村民吹着它赶庙会
从整个绍兴地区来看,白泥坎村很普通。但这个小小的村庄却有着独特的乡村音乐,并有着悠久历史。村里老人用“闻名遐迩”来形容他们的音乐。记者了解到,白泥坎村的民乐融合了中国传统器乐中丝竹、吹打和锣鼓等,一支曲子里要用到打击乐器、管乐器,还有弦乐器。在前不久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时,白泥坎民乐的类型被登记为“吹打丝弦”。更有当地村民把它称为“交响乐”,把乐队称为“交响乐队”。白泥坎民间乐队最早是以“万民伞”戏客班(又名嬉客班)的形式出现的,创造人是村民魏谷臣。光绪年间,他在本村组织一班“万年伞”戏客班,先学大辕门(一首吹打套曲),后来慢慢增加乐器种类。举行庙会时,大家就抬着一个吹鼓亭(后来改用彩亭)敲敲打打去游行,凡有人家办喜事,也被请去唱戏。
亮相北京受到总理接见
1957年1月,白泥坎村民间乐队在第二代传人魏淇园的带领下参加了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民间器乐曲《夏雨》获得很大成功。3月上旬,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省文化局从全省选了7个节目参加,《夏雨》就是其中一个。会演后,演员受到周恩来的接见。上世纪50年代是白泥坎民间乐队的鼎盛时期,《夏雨》被录制成唱片,还被编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材。
乡间乐队后继无人
然而昨天记者在白泥坎村看到,年轻人大多驻足音像店挑选流行CD,问及村里的民乐和《夏雨》时,大多是一脸茫然。“白泥坎村民间乐队有辉煌的过去,现在却后继乏人,基本上无法组织演出。”民间乐队成员之一尹在铨说,“我们已是第三代传人了,活着的只有15人,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他们有的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已经很难组织演出了。”
当地政府帮着找徒弟
白泥坎村民乐的尴尬境地,黄泽镇和白泥坎村两级政府都看在眼里,正在想办法抢救。在该镇文化站站长魏文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大本白泥坎村“吹打丝弦”的曲谱,他说:“这是从上海音乐学院复印来的,基本上都翻译成简谱了。有了这些谱子,白泥坎村民乐就有可能传承下去。”目前黄泽镇已经计划组织学生向老艺人们学习,并将采取进一步的有效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