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海洋与渔业局今天正式向外界通报,我省近海海域已进入赤潮高发期。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近日我省部分海域发现了较大面积的疑似主要为一种有毒生物米氏凯伦藻的赤潮。
今年3月31日,我省温州南麂外侧海域首次发现赤潮,至笔者今天发稿时止,全省共监视监测到赤潮11次,累计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5月30日国家海洋局在我省北部海域舟山花鸟山、嵊山、中界山、朱家尖、虾峙门一线两侧约7000平方公里的海域监视到颜色为暗红色、淡紫色的大面积赤潮,怀疑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6月1日,温州市的部分海域也发现了类似赤潮生物。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对此进一步确认。
按照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米氏凯伦藻会分泌溶血性毒素。该生物在国际上认为具毒性,可能影响水产品安全。但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尚没有接到由于上述赤潮影响而发生鱼类、贝类的损害报告。
目前,省海洋与渔业局已紧急启动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重点加强4项防范措施。
——加强对赤潮发展趋势及影响的监测预报。
——由于本次赤潮可能含有具毒性藻类,沿海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赤潮区附近海域的巡航检查,暂停赤潮影响区域内贝类等采捕活动。
——指导养殖专业户避让风险,包括对育苗场、围塘养殖要控制投饵量,增加增氧设备,避免抽用被赤潮污染过的海水;在浅海网箱养殖区要根据发展趋势,转移网箱或提前起捕。
——加强对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初级水产品的质量监测,一旦发现可能影响食用安全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阻止其进入市场;尤其是严格控制织纹螺、海捕河豚鱼等有毒水产品的上市流通。
由于赤潮发生在近海海域,受影响的可能是礁石生的海洋生物,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海涂上的水产品。专家建议近期最好避免食用辣螺等礁石生的贝类,人们常吃的文蛤等贝类目前并不受影响。至于本身易富集毒素的织纹螺、海捕河豚鱼等有毒水产品,在赤潮期间毒素含量可能会进一步增高,还是避免食用为好。
据悉,有关部门已对上述赤潮区域的贝类、鱼类进行送样检测,一旦检测到有贝类、鱼类受损情形,将会立即封闭相关海域。